在「新金十條」中,第六條就是要積極穩妥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特色中小金融機構,加快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促進市場競爭,增加金融供給。
民企千方百計擠進銀行業
「新金十條」公布之后,7月25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透露,內地三家民營銀行已正式獲得批准,它們分別是:騰訊、百業源和立業為主發起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正泰和華峰為主發起的溫州民商銀行;華北和麥購為主發起的天津金城銀行。好事多磨的民營企業「銀行夢」終於修出正果。
現在市場好奇的是,為何中國的民營企業都千方百計地要擠進銀行業?比如阿里巴巴、萬向、騰訊、復星、正泰等。近來萬達也有這個意向。可在發達的市場經濟美國,則不會如此。比如,從沒聽過美國沃爾瑪、微軟、蘋果、亞馬遜等要去經營銀行。
估計內地民營企業不會是思想覺悟如何高,希望進入銀行業更好地幫助小微企業、為弱勢行業及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而是看到內地銀行業的政策性暴利。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來,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不少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許多企業及行業利潤出現嚴重倒退,只有銀行業仍然一枝獨秀。2013年,內地股市2500多家上市公司,總體净利潤為2.25萬億元。當中銀行上市公司有18家,以數量計,這18家銀行上市公司只占3.6%,但總利潤卻達1.16萬億元,占整體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而且,這種情况持續多年。
這就是內地民營企業要擠進銀行業的關鍵所在。就目前的情况來看,一張銀行業牌照就是一張高利潤的護身符。可以看到,自2003年四大國有銀行資產重組上市以來,內地銀行業的利潤持續高速增長。無論是誰,只要申請到一張銀行業的牌照,就可能成為最好贏利的工具。無論是農村合作銀行的重組,還是城市商業銀行及郵政儲蓄銀行的設立,這些金融機構在開始設立時,既資本缺乏,也人力資源不足,再加上內部管理體制政府主導性,其企業的脆弱性十分明顯。在成熟的市場中出現,這樣的金融機構要生存下來都不會太容易,但是,實際情况是,這些逐漸成立的新銀行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實力越來越強,因為,在現有的金融體系下,只要拿到一張銀行牌照,阿貓阿狗都能贏利。
目前已經公告要申請參與設立民營銀行的A股上市公司至少超過了50家。尽管從目前的情况看,民營銀行要形成規模并非易事,但有了「初一」,豈能不會有「十五」?
民銀未能化解內地難題
現有的問題是,民營銀行能夠達到政府所預期的目標嗎?即如「新金十條」所要求的那樣,設立民營銀行可能增加金融供給,來化解小微企業及「三農」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嗎?能夠讓稀缺的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嗎?能夠以此來提高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嗎?對此我們做一點分析。
當然,讓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應該是內地金融業對內開放的重要一步。如果不邁出這一步,而且長期處於所有制歧視下,那麼內地的金融業永遠也走不出計劃經濟思維慣性影響的窠臼,也突破不了最終所有權國有制為主導的金融市場利益格局。所以,對內地金融市場來說,民營銀行設立具有突破性的象徵意義,不容低估。
但是,市場希望民營企業進入銀行業來解決小微企業、中小企業、三農等方面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那是高估了民營銀行的責任及發展速度。因為,雖然政府在給民營企業發銀行牌照時,可以對其經營的範圍內容有詳細規定,但這些民營銀行肯定不是「道德人」而是「經濟人」。有利可圖,民營銀行相應的業務會快速發展,否則,民營企業一定會敬而遠之。
即使今后民營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是有利於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但是就民營銀行的規模來說,現有只是三家,假定今后批准速度最快,民營銀行發展得最好(其實這種假定是不存在的),未來的民營銀行規模或市場占有率與當前國有為主導的銀行的市場占有率相比,要具有競爭性也應是猴年馬月的事。更何况,內地現有銀行業競爭格局早已形成,如果不進行重大的制度改革,民營銀行要打破這種競爭格局是根本不可能的。就如外資銀行已進入中國多年了,但其市場占有率仍很小,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與作用不太。強大的外資銀行都是如此,更何况新設立的民營銀行呢?
總之,對於中國的金融市場來說,民營銀行的設立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但更多的是象徵意義,實質上想透過民營銀行的設立來化解內地金融市場的難題更是不容易。當前內地小微企業、三農所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現有金融體制所造成,且疾重難返。只有通過一系列重大金融體制改革、通過金融市場重大利益關系調整,才能得以改善。對於化解這些難題,民營銀行的設立連杯水車薪都談不上。
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