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向海要水,山東如何不再「望洋興嘆」

向海要水,山東如何不再「望洋興嘆」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2-12-13 20:57:37 來源:香港商報網

    12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了一項名為《高效節能海水淡化裝置》的發明專利。在12月以來公布的十餘項與海水淡化相關的發明專利中,上述發明的申請人顯得十分特殊:既非科研單位,亦非高校院所,申請人是一家位於山東青島的水務公司——青島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百發)。

    申請人特殊的身份,足以引發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一家普通的水務公司為何能掌握海水淡化這項前沿技術,且「駕輕就熟」?一線企業已然具備發明新型裝置的能力,青島全市的海水淡化實力已經達到何種境界?臨海的山東,又是如何藉助海水淡化擺脫「望洋興嘆」的缺水困境?

    同世界上大多臨海的大都市一樣,青島面臨着嚴峻的缺水問題。相關數據顯示,青島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86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9.5%,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絕對缺水標準。

    雖然從1989年11月25日開始,「引黃濟青」工程每天可以從300公里外的濱州為青島帶來30萬立方米的供水,但青島淡水資源依然十分有限。據青島媒體報道,2019年7月21日,青島市區日供水量達到83.04萬立方米,刷新了青島城市供水120年的歷史記錄。

    淡水亟需開源增量,青島望向了身旁的汪洋大海。

    2009年,青島百發註冊成立,隨後,由其運營管理的10萬噸/日規模的膜法海水淡化工廠開工建設。自註冊到通水,青島百發創造了諸多第一:全國第一個擁有海水淡化生活飲用水供水許可證的企業;國內目前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項目;2017年,最高日供水量達到10.5萬立方米,成為國內首個實現滿負荷運行的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

    有關數據顯示,山東目前所建成的所有海水淡化項目中,70%左右的產能用途是工業用水。工業用水占海水淡化產能的大多數,其後的原因十分簡單:雖然相比較於上世紀70年代的每噸10美元,如今的每噸海水淡化成本已經降到不足1美元,但相較於其他水源,價格還是較高;而對於工業企業的純淨水用水需求而言,相比較於對自來水進行二次淨化的每噸十六七元成本,六七元的海水淡化價格便顯得划算很多。

    正因如此,在青島百發註冊成立的2009年以及正式通水的2013年,主要用於市政供水的青島百發在國內海水淡化項目中獨樹一幟,其每天十萬噸的體量至今在國內仍是鳳毛麟角。據報道,供水十年來,青島百發已經累計供水1.4億噸,「青島百發開啟了青島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的先河。」

    利用超濾膜過濾海水中的懸浮物,再將無雜質的鹹海水高壓通過反滲透膜脫鹽,便可獲得乾淨的淡水,單位海水淡化率為44%,這便是青島百發所使用的雙膜法海水淡化技術。雙膜法因其自動化水平高、維護方便等優點,逐漸成為海水淡化的主流,但兩「張」膜的價格卻因需進口而居高不下,這也間接影響到了海水淡化的單位成本。為降低水價,超濾膜和反滲透膜成為相關院所、企業的攻關重點。

    2016年,青島再添一座十萬噸規模的海水淡化項目——董家口海水淡化項目。據媒體報道,這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設計、建設和運營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實現了關鍵技術、設備的國產化,打破了海水淡化膜技術國際壟斷的同時,也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反滲透膜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及應用示範項目」。據悉,以「工業直供」為主的董家口項目,僅一期產能便可解決董家口經濟開發區內約20%的工業用水;同時,得益於相關技術、設備的國產化,董家口項目的每噸海水淡化成本降低至4.5元。

    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降低,也為近年來青島海水淡化項目的加鎖擴容奠定了基礎。今年年底前,青島百發10萬噸/日的二期項目或將通水,加之如今正在推進的三期項目,到2023年,青島百發日淡化海水量將達到30噸,相當於再引一條黃河;據當地媒體披露,在平度新河,也將規劃新建30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預計到2025年,青島規模化海水淡化項目規模有望突破80萬噸/天。」

    不僅青島,山東膠東地區水資源條件與經濟狀況不協調的局面,《山東省水資源綜合利用中長期規劃》指出,2030年膠東地區缺水量將達24億立方米,這也成為該地區海水淡化發展迅猛的內在驅動因素。

    2020年3月10日,同樣是利用高壓反滲透技術,總規模為10萬噸/日的華能威海電廠海水淡化工程(一期3萬噸/日)開工;兩個月後,山東核電有限公司與煙台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中提到,在遠距離大規模核能供熱推進的同時,日產30萬噸大型核能海水淡化項目即將啟動。

    同年8月1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對省內沿海城市的海水淡化產業進行了布局:在東營、煙台、濰坊、威海、日照、濱州6市沿海工業園區配套14個海水淡化基地,「在濰坊市建設2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基地,實現水鹽聯產。」本報記者注意到,2017年9月9日,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日產20萬噸海水淡化工程奠基開工;2019年9月,總規模15萬噸/日的山東魯北高新技術開發區海水淡化項目在濱州無棣開工建設,其中5萬噸/日的一期工程已於今年1月調試完成。

    相關數據顯示,在山東集中發力的2020年,轄內新建海水淡化工程9個,新增工程規模達4.584萬噸/日,佔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總規模的70.69%;2022上半年,山東海水淡化日產規模達到55.1萬噸,躍居全國首位。(侯寶之)

頂圖:海水淡化項目(來源 大眾網)

責任編輯:林梓琦 向海要水,山東如何不再「望洋興嘆」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