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不顧國際社會強烈反對聲音,日本擬今日強行排放福島核污水入大海,勢對海洋生物及漁業造成無可挽回的災難性污染。香港作為日本農林水產品最大出口市場之一,如何確保「後核食時期」到來的進口日本食品安全,成為市民關注的議題。
港府在日本政府公布核污水排海日期後,即刻宣布從8月24日開始,禁止進口日本東京、福島、千葉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相關的食物安全命令昨日刊憲生效,政府多部門並舉行聯合記者會,公布多項加強保障日本進口食物安全措施。包括將每天公布從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檢測結果,漁護署會每天監測本地漁產品輻射水平並於網站公布結果,天文台亦會加密監測本港水域輻射水平至約每月一次等。政府反應迅速,及時跟進採取行動,相關措施均是針對進口產品可能出現受到污染問題,以確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這是正當必要舉措,值得肯定。
報道稱,日本今年計劃合計排放約3.12萬噸核污水入海。儘管日本政府一再狡辯,信誓旦旦聲稱「排核污水安全」,卻無法提交更多的信息或更有說服力的理據,讓人能夠降低擔憂、減少疑慮。反而是不斷爆出醜聞,例如找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背書,卻傳出行賄疑雲;日本東京電力公司5月在福島海灣內捕捉的一條海魚,體內放射性元素「銫」的含量超標180倍;今年6月,由於輸水管破裂,又導致2噸核污染水洩漏,劣跡斑斑實難令國際社會信服。更何況,整個排放計劃長達30年,所造成的潛在危害極高,就連日本民眾自己也憂心忡忡。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明確指出,覆水難收,中方不希望2023年8月24日成為海洋環境的災難日。
眼下日本一意孤行,香港別無選擇,必須加強自保,確保食安。政府加密監測來自日本的產品,加強管制日本水產進口,加大抽檢力度和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是理所當然。後繼仍須視事態發展,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和考量,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包括擴大禁止日本食品進口的品種和地區範圍。同時也要建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聯繫渠道,即時情報共享,共同應對及處理受污染的水產品。相關措施須落實執行到位,進一步密織攔網,盡可能將日本核食擋在香港門外。政府表示,網上代購也屬商業進口,受禁令規管,如果違反禁令,可被判處第6級罰款及監禁12個月。同時,不排除一些商人出於利益驅使,或將禁止進口地區的日本產品,通過改頭換面,貼上其他地區的標籤,以「去核化」繞過禁令,或者直接走私到香港銷售,對此等行為必須嚴加防範和打擊。
維護食安,事關人人。政府既要有切實舉措,也要加強有關政策解說和知識宣傳,對日本進口食品已從源頭嚴格把關,市民不用談「輻」色變,無須像國外一些民眾,買水產品時攜輻射檢測儀傍身。進口商及主打日料理的餐飲業者,應確保所有進口食材符合相關法例,確保食物安全及品質,亦可做好變通,選擇替代食材讓市民吃得放心。至於個人攜帶日本手信雖暫時不受禁令規管,但為親朋好友的安全計,還是不吃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