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早前訪華,她在北京的記者會坦承,此次訪問雖未有突破,但和中方官員的會談「富有成效」,有助雙方建立建設性的溝通渠道。換言之,耶倫此行雖未取得實質性收穫,卻也打破橫亙中美之間的僵局,所帶來的熱絡氛圍,一定程度為中美關係鋪陳了回溫的契機。
其實,耶倫此趟北京之行,被視為中美關係「下限」的觀察指標,原因是她曾極力反對和中國「脫鈎」,認為那是災難;後來美方將「脫鈎」改為「去風險化」,多少參考了耶倫的意見。耶倫此次訪華雖欠缺具體突破,但她的親切得到中方友善以對。溯自耶倫並不贊成政府拿經濟制裁作為外交對抗的工具。她曾主張應取消特朗普對中國3500億美元貨品課徵懲罰性關稅,但她的主張並未獲得鷹派氣焰高漲的拜登政府認同。無論如何,耶倫的溫和立場為她贏得中方的良好印象。尤其,耶倫在會晤國務院總理李強、副總理何立峰時,皆強調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鈎斷鏈,也不尋求與中國進行「贏家通吃」的鬥爭,而是希望採取能讓兩國都長期從中受益的經濟競爭,堪稱締造雙贏。
事實上,對中國而言,耶倫此行並未表示將調整對華科技戰的限制措施,甚至連之後是否會宣布新禁令也未承諾,可謂雙方「無所得、也無所失」。從表面上看,中美競逐關係並未因耶倫訪華而有任何改變,但氛圍上顯然有所不同。總體而論,耶倫此次訪問雖未見突破,但中美雙方的氛圍是熱絡的,語氣也是正面的,平實而論,耶倫訪華其實算是有收穫的。因為美國透過重新與中國建立聯繫溝通渠道,讓世人理解中美關係已趨於穩定,而全球投資者與企業歡迎這種「穩定」,因為這意味着即使雙方在枝節上有諸多分歧,也不會影響大局。相較身段僵硬的國務卿布林肯,這或許是態度柔軟的耶倫訪華成果超出預期的原因之一。她明確表達美國的立場,卻沒有防禦性的傲慢。
中美經貿領域存合作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都採取「政經分離」的策略,即雙方在政治、軍事等敏感議題上不輕易退讓,但卻在經貿議題上有合作妥協的空間。雙方都不可能擺脫對彼此的依賴。美國需要中國的市場及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中國則必須依賴美國復蘇的購買力以恢復內部經濟穩健回溫,因為僅靠自己的內需市場仍然不足以支撐其經濟成長所需。因此,從北京的接待可以看出中國目前對美工作的態度:國務卿來訪攸關國家尊嚴,所以必須表達嚴正立場;而財長來訪則有益於促進雙方經貿合作,因此選擇積極回應對方。
由此觀之,中國並未排斥針對經貿特定議題繼續與美方協商,但也不會因此而軟化自身的政治堅持。誠如耶倫的結語,一次訪問不可能馬上化解雙方面臨的所有挑戰,但期望能有助於與中國新經濟團隊建立彈性有成效的溝通渠道。再進一步言,如今雙方願意放下身段,促成高階官員互訪對話,也是全世界樂見的發展。特別是在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力道都將遠較去年來得低迷,中美若能從「抗衡」轉變為「對話」,並找到部分共識、逐步化解歧見,讓中美關係更為和緩,將有助於全球貿易動能的恢復,加快經濟復蘇的步調。
總之,若能藉由布林肯及耶倫的訪華,建立雙方定期溝通對話渠道,甚至重回談判桌上,延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未竟之事,對全球經貿動能而言,絕對是一劑強心針。正因如此,從北京密集接待美國高官來訪可看出,雙方其實都有管控風險、穩定雙邊關係的意願,不會因少數敏感議題而損及整體利益。一言以蔽之,中美經濟互為需要,兩國經濟由抗衡轉向合作,對全球經濟發展而言,絕對是大利多。如同耶倫在返美前記者會上所說,儘管中美仍存在重大分歧,但世界夠大,足以讓中美兩國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