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網誌昨披露,在引進創科企業方面,特區政府已取得一定成績,至今已接觸超過200家企業,有逾25家已經或準備落戶香港,或擴展其在港營運的規模。這顯示香港在加快打造國際創科中心方面愈加進取,「搶企業」特別是科技企業漸有成果,創科發展勢頭向好。期望特區政府和業界繼續增創優勢,打造更具活力的創科生態,吸引更多具實力的科企進駐香港,成為全球科創資源聚集地。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本屆特區政府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勾畫出清晰發展方向,包括制定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推動「產學研1+計劃」、優化河套區和新田科技城的規劃方案等。為吸引高新企業和人才,完善本地創科發展生態,推出不少新措施。與此同時,當局亦積極聯繫各地科企,尤其是龍頭企業來港,體現了政府推動創科產業蓬勃發展的決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全力「搶企業」和「搶人才」的政策下,過去一年,香港科學園共有320家企業進駐,按年上升30%,其中兩成來自內地或海外地區。新引入的逾25家創科企業,不少市值或估值過百億元,擁有行內前沿技術,首階段他們會在香港合共投資超過170億港元,創造超過4000個就業機會,大部分為科研或高管職位。此外,數碼港作為香港Web3.0的基地,至今已匯聚超過170家相關企業,業務涵蓋非同質化代幣(NFT)、元宇宙、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等。吸引一眾「創科過江龍」扎根香港,藉此帶動創科發展,達致群聚效應,是具效益的做法,既可促進本港高質量發展,也可創造更多高增值職位,帶動經濟轉型。
「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香港有能力「搶企業」,離不開持續營造本地有利創科發展的生態氛圍。特區政府近年致力為創科企業度身訂造落戶方案,提供包括土地、稅務、人才供應、法律財務和融資等配套措施,同時為企業員工在簽證申請和子女教育安排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確實有效增強了誘因。海外科企來港,很多是看中香港較國際化,聚積人才相對容易,相關配套較充足,政策支持力度大,故對在港發展投下信心一票。
同時,香港必須打造好另一個生態,即推動科技成果更好產業化、市場化。例如對於引入的創科企業,其技術及產品如果適合本港需要,在公平原則下,可考慮優先採用,從而促成企業發展,吸引其將生產或業務放在香港,帶動上下游的產業匯聚;再如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大灣區擁有較完整的產業鏈、科技企業群,香港與內地的產學研合作一向緊密,可助在港海外科企實現研發製造一條龍,並借香港通道,更好將產品向內地市場推廣,乃至銷往世界各地。內地科技龍頭企業華為及電商龍頭企業美團、京東等也正在積極擴展在港運作,本港亦可協助其向海外市場進軍。
相信隨着創科生態圈的不斷完善,讓全球科企都能通過香港大舞台得到施展空間,開拓更多商機,從而令香港建設全球創新高地進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