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在內地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消費、提振消費信心,是一條較多被提到的意見,但也有一些人不同意,認為發消費券只能單純的增加消費,不如傳統的投資,可以兼具增加當前消費和為未來增加產能雙重作用,主張繼續按舊路徑擴大投資。事實上,短期派發消費券刺激經濟,並非否定投資的作用,也不是要給民眾長期資助,只是在當前投資拉動效果不理想情況下,對現行刺激經濟政策的有益補充。
疫情以來內地當局不時推出各種刺激政策以支持經濟發展,到目前為止主要的政策路徑已經實施了較長的時間,足夠令政策的功效基本顯現,從實施效果的效果看,成效可能弱於預期,經濟看起來有一定恢復,但離開熱起來還有相當距離,一般民眾和民營企業觀望心態嚴重,經濟不溫不火、始終處於一種稍不留意就可能再度疲軟的狀態。
如果一切從實際出發,就不應該受過去刺激經驗形成的路徑依賴限制,需要大膽探索刺激經濟效果更好的新舉措。反之如果陷在舊路徑的框框裡,明明成效有限還繼續堅持,經濟的不溫不火狀態就可能持續更長時間,股市也難有出色表現。因此,新措施值得探討。
傳統上,內地刺激經濟主要依循兩大路徑加根據當時情況推出的一些特定產業支持政策,路徑一是投資基建,路徑二是放鬆信貸。從成效看,舊路徑的效果有限。
商榷一,學習外國和香港特區的經驗。
理論上,投資確實可以達到增消費和擴產能雙重作用,比消費券的單打一刺激消費優勝。但是,具體到當前的內地經濟形勢,理論上的優勝,卻未必可以脫離當前各種條件的制約轉化為現實。起碼在實證上,內地政府近幾年加大投資就沒有產生拉動經濟復蘇的理想效果,經濟復蘇的基礎仍然脆弱。
從實證的角度看,目前通過投資拉動經濟成效不彰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具備合理回報項目的減少,使得找好項目不容易,舊路徑本身受到一定限制。其次是投資項目對社會的正面外溢效果有限,拉動經濟效果主要集中在相關行業上,對社會整體的帶動不大,民眾沒有感受到經濟升溫的氣氛。
消費券由於具有限時消費的特點,相當於利誘民眾一定要在某段時間消費。根據香港特區使用消費券的經驗,消費氣氛改善本身會帶來一定增加消費的乘數效應,對於擴大當前消費肯定有好處。至於一些人擔心民眾會將本應現金消費的部分改用消費券消費,將節省的現金儲蓄起來,或者因為有消費券而將遠期消費提前到當期進行,只是進行了消費期的調換,實際上未必起到擴大消費的作用等,這些擔心當然也有道理,但在實證角度,就宏觀整體而言,刺激消費的效果是確定的,也是為各界歡迎的。
還有些人擔心長期派發消費券會給政府造成額外財政負擔,這個擔心缺乏根據,因為所有地方派發消費券都是短期行為,都是對短期消費不景氣的一種刺激,不存在長期化基礎。
邏輯上,派發消費券最主要的作用,是給疲弱的經濟一個短期的推動力,讓經濟可以恢復正常運行。就像汽車加速必須大力踩一腳油門、心髒停跳時必須給予電擊一樣,在非正常狀態下,不採取非正常措施,不給予一個較強力的刺激,而仍然按照正常的情況處置,效果肯定欠佳。給予短期刺激,讓經濟回到正常狀態,可以靠內生動力運行,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商榷二,派發消費券會不會引起通脹?
反對發消費券的人常引用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說你看美國疫情期間大派現金,現在不就高通脹了嗎?如果內地大規模派消費券,一定會引發高通脹。
理論上,派發消費券或者印鈔並不一定會引起高通脹。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政府發行1元鈔票,企業生產1元商品,商品價格就是1元;如果政府發行2元鈔票,企業還是生產1元商品,商品價格就會變成2元,就會有高通脹;如果政府發行2元鈔票,企業同步增產到2元商品,商品價格還是1元,依然沒有高通脹。
所以,影響通脹實際有兩個方面,發行的鈔票以及生產的商品,當這兩個方面同步增長時,其實不會有通脹。真正通脹發生時,是供不應求、只增鈔票不增商品,美國的通脹,就類似這種情況。
美國由於產業空心化嚴重,產能不足,增發的鈔票缺乏足夠的商品對應,於是產生了高通脹。這個例子並不適用於內地,因為內地的現實與美國剛好相反,美國是產能不足內地則是產能過剩,美國是錢多缺乏對應商品,內地則是貨多缺錢。現階段在內地增發消費券只會帶動產能的釋放、讓鈔票和商品同步增長,不會引發高通脹。最近公布的數據也證明,內地經濟仍然面臨壓力,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今年3月創2020年6月以來最大跌幅,明顯反映供應過剩、需求不足。
商榷三,如何建立信心?
民眾對未來預期欠佳、信心不足是個老問題,中央在2021年提出經濟面臨「三重壓力」中的一重,就是「預期轉弱」,但是很明顯經濟刺激到現在,民眾對未來經濟的信心仍未有顯著好轉。
一般人形成預期的規律,是將現在和過去一段時間的情況做簡單的線性外推。簡單來說,如果沒有特別因素的刺激,一般就會假定現在的情況將會延續,好就會繼續好,差就會繼續差。
在這個邏輯下,如果現行經濟表現一般,又沒有看到有重大有利條件發生,正常情況下就會預期未來經濟表現仍然一般。要想改變這個對未來信心不足的預期,就要先讓經濟熱起來,如果經濟可以持續熱一段時間,民眾很可能就會依據較熱的經濟狀況簡單外推,認為未來的經濟狀況也會不錯,信心不足的情況就可以明顯改善。
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券等的短期強力刺激是有益的,因為短期強力刺激可以造成一個短期較旺盛的經濟狀況,這個基礎有助於民眾形成對未來的樂觀預期,而樂觀預期形成後,消費行為就可能改變,市場的需求就可能較好恢復,各項刺激政策的效果也才容易較好體現。
商榷四,在對未來預期欠佳時,放鬆信貸刺激經濟未必有效。
傳統的刺激經濟路徑之一是放鬆信貸,簡單認為貸款增加了,經濟活動就會上升,經濟就會向好。這個邏輯表面上沒錯,但實際上,沒有對未來的樂觀預期,表面的貸款上升,不過是資金在金融系統內部循環的假像。譬如近月的內地金融數據,雖然貸款上升較快,但同時存款也在快速上升,說明出於風險或者對未來信心不足的考慮,很多款都沒有投放進實體經濟,資金轉個圈又回到了銀行,沒有達到放鬆信貸刺激經濟的效果。因此,政府可能需要考慮更直接有力的刺激手段。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