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俊義
一
嶺南三月盡妍芳,更有青山托艷陽。
辛丑三月三,應香港商報同仁之邀,隨中國作家「品鑑嶺南」採風團走進深圳,走向深圳的西北角。
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三月三,這個被古人稱作上巳節的日子,對嶺南各族同胞而言,有著更加豐富而獨特的寓意。我們在樓群林立的大都市裏穿行,已很難看到歡歌祭酒的場景。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去參訪一個特別的地方,還是充滿着憧憬與期待。
二
車水馬龍之中,透過都市的喧囂,我們漸漸看到了山水,看到了田園,看到了一片片高聳的塔吊機、腳手架和忙碌勞作的工人農民。
「諸位,光明就在前面!」領隊的介紹清爽而流暢——
深圳,是我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光明,是深圳最年輕的行政區劃之一。我們現在踏進的是2016年剛剛成立的新湖街道。但它卻有著六百多年的人文歷史。在這裏,嶺南文化的重要標誌清晰可見,僑鄉文化更是根深葉茂。被稱為天下荔枝第一村的樓村享譽四方,坐落於此的頗具盛名的華僑農場,也留下了輝煌印記……
三
光明區新湖街道樓村社區,更有一個特有的經典標誌別處無法比擬——這裏是深圳地區第一個中共黨小組誕生地——在舉國喜迎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日子裏,去觸摸這個經典符號,手和心都是熱的。
據《樓村志》記載,1925年,在中共寶安縣黨組織創建人黃學增、龍乃武的主持下,第一個黨小組在樓村琬璧公的家塾誕生了。這座典型的廣府式建築,原本屬於陳琬璧家族私有,後由開明的主人開放給鄉鄰共用,許多寒門子弟由此得到讀書的機會。從這裏陸續走出了不少家國可用之才。辛亥革命時期,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曾到這裏從亊革命活動,還在琬璧公家塾開過秘密會議。深圳早期中共骨幹也大都由這裏培養的知識分子組成。首任黨小組長陳義妹在此整訓農民起義隊伍,改編農民自衛軍,組織武裝暴動。直至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發生後,工農革命軍才被迫轉移至東莞一帶活動。但反動派的霪雨終究無法澆滅必成燎原之勢的星星之火。
百年滄桑,百年火種,薪火傳遞,愈燒愈旺。如今,坐落於樓群叢中的這座青磚古建,似乎已顯示不出它原有的高大,但它古樸而莊嚴依舊。在世人心目中,更有著掩飾不住的巍峨與傲然!它作為深圳市「四史」教育基地,仍以其獨特的存在,為南海邊由小漁村崛起的大都市,源源不斷地注入神奇的能量與動力。
四
幾十年來,舉世聞名的深圳讓世人記住的除了經濟奇蹟之外,似乎只有「時間就是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時尚口號和「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殊不知,在這滾滾春潮背後,更堅實與強大的力量同樣來自精神層面。在黨旗引領下,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湖街道辦主任禹明,河南泌陽人。他的介紹單刀直入——
就說樓村社區吧。它由鄉村變為城市,似在轉眼之間。從第一家港資企業進駐,到2019年光明中心區樓村項目指揮部成立,這片土地上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迅猛提速。科學方舟,科學公園,科技館,地鐵6號線,還有幾所著名高校等重大基礎設施相繼落地與聳立,確實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大家透過這鋼筋水泥鑄成的叢林,一定能真切感受到各級黨員幹部們,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的深刻認知與自覺行動。
「把黨旗插在一線,把支部建在一線,把黨員放在一線」,「黨建引領+重大項目+幹部培養」,「科技與創新,讓新湖這片熱土與世界相擁;文化與信仰,讓新湖這座新城與靈魂相連」……在爭分奪秒趕超世界風潮的大都市深圳,聽到這樣振奮人心的宣誓,尤其是感受到從組織到黨員,從政府到百姓,都在為此孜孜以求,勠力攻堅,誰能不為之震撼呢!
在參訪現場,我應邀為之書寫了「為科學築台,為創新拓路」十個大字。這就是新湖街道為迎接黨的百年華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而主辦的「新湖讀書會」的主題。他們意在借用這一形式,組織黨員群眾,重溫黨的歷史,學習黨的知識,強化黨的信仰,厚植文化底蘊,打造新的文化名片。
五
在「新湖讀書會」啟動儀式現場,我們意外認識了一位歸僑代表。他叫朱廣保,是現任新湖僑聯主席。談起他和父輩的身世與經歷,他聲音哽咽,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我和採風團團長秀海兄更是感到驚嘆與好奇。
上世紀七十年末,自噓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當局,出於國內外政治需要,與友鄰中國反目,進而大肆驅趕在越華僑。朱廣保就是那批被驅趕的僑胞之一。巧合的是,他們入境的廣西某邊防線,正是我和秀海兄的老部隊奉命南下,準備接防和打擊侵略者的地方。當時戰端尚未開始。我們部隊穿過十萬大山接到第一個任務便是接僑護僑,以保證僑胞們盡快感受到祖國懷抱的溫暖。衣衫襤褸的人群中,扶老攜幼的道路上,綠軍裝們跑前跑後,噓寒問暖。朱廣保說,越僑在境外受盡了欺凌,回到祖國,看到了解放軍,就像看到了親人和救星。他們一家和很多鄉親很快被轉送到深圳華僑農場,得到妥善安置。雖然初創階段安營紮寨也吃了不少苦,但畢竟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家。黨和政府的熱情接納和悉心扶持,至今都歷歷在目。他慶幸自己參加了深圳建設與發展的全過程。如今又好像平步青雲,成了大都市的一員。他反覆念叨的一句話是,黨和政府的這份情,歸僑們會世世代代銘記在心。
六
引導我們參訪的有一位精幹而愛笑的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楊政璋,湖南郴州人。畢業於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聽說我是軍報的,小伙子更健談。他是從地方高中考入軍校的,畢業後在部隊沒幹幾年就轉業了。爾後又闖深圳考上了公務員。軍旅生涯雖然很短,但和我這個老兵一聊起部隊,談起母校,說到軍校老師和同學,他頓時眉飛色舞。「軍校給我的人生塑了形,老師給了我專業知識,部隊大熔爐的鍛煉讓我受益終生。」
小楊說,他在特區工作這幾年,更加體悟到團隊精神、感念組織、知恩圖報是極其偉大的人生品格和進取動力。他說——
「我們街道有個老黨員叫陳清林,過去當過村幹部,都退休好多年了。但他一天也捨不得閒著,走東家,串西家,社區的家長里短兒,他摸個門兒清。他既是黨的政策的宣傳員,又是各項鄉規民約的示範者。在城鄉結合部,城市發展帶來拆遷矛盾突出,常令各級領導頭疼不已。一遇到解不開的疙瘩,幹部們磨破嘴皮,換不來當事人的設身處地。這時候,老陳站出來了,主持成立以老黨員為骨幹的民事調解室。由於陳老懂政策,識大體,知民情,有民望,他的調解室的『生意』十分紅火,信譽極高,已經成了官拜民托遠近聞名的金字招牌。」
七
三月三,對我個人來說,也是個特殊的日子。今天,是我64歲生日。一早,我即視頻連線遠在河南老家的104歲的老娘,恭敬拜謝母親的養育之恩。老母親的殷殷叮囑,母子連心的絲絲牽掛,加上一天裏暗合知恩圖報四個字的所見所聞,我似乎陡然加深了對初心與賡續的領悟。
信筆至此,遂錄口占絕句一首,以作結尾——
涓滴匯流鑄海魂,
綠葉作泥還培根。
嶺南品鑑終得味,
生生不息萬木春。
2021年4月14日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