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台海谭】昔日四小龍 今日台蹉跎

2018-10-29
来源:香港商报

  平凡

  2018年秋天,對香港而言是豐收的季節。這顆東方之珠,9月23日邁入高鐵新時代,剛剛又躋身粵港澳半小時經濟圈。2018年,必定會在香江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於香港無限的發展前景,台灣想必要投來羨慕甚至嫉妒的目光,同時又為自己的沉淪無奈。回想二戰之後,香港和台灣幾乎同時起飛,都曾貴為「亞洲四小龍」叱?全球。只可惜,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17年香港的人均GDP為4.6萬美元,台灣的相應數據只有2.4萬美元,要知道香港的面積不足台灣的百分之一,而人口也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

  脫胎換骨VS疲乏沉淪

  更重要的是,進入21世紀之後,台灣經濟明顯出現疲態,2017年全球經濟復蘇,台灣經濟增速也只有2.8%。吸引外資、民間投資、消費、出口等重要指標都不盡人意。上班族薪資倒退十幾年,物價尤其是樓價則翻了幾番,徒剩「小確幸」聊以自慰。

  高鐵香港段雖只有26公里,但從此就接入了國家2.5萬公里的高鐵網,大大縮短了內地城市來港的距離時間。假設乘坐高鐵訪港的乘客中30%為新增遊客,香港段高鐵的開通每年將為香港帶來額外230萬訪港遊客,消費、投資甚至定居所帶來的增長動能不可想象。同樣,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標誌?粵港澳三地半小時經濟圈成形。尤其是在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大橋讓香港輻射5.6萬平方公里區域,將是繼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之後,世界經濟版圖上又一個閃耀的經濟增長圈。

  大橋在大幅提升珠三角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同時,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推動更是不可估量。貴為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有資金,有服務,深圳是金融、科技、研發重地,廣州是國際商貿中心、交通樞紐,而東莞、中山、惠州等有製造經驗和優勢。大灣區完全可以憑藉完整的產業鏈,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構建區域經濟城市群,這將給整個大灣區帶來脫胎換骨的蛻變,經濟效益十幾萬億計。

  關鍵取決政治立場

  反觀台灣,昔日同樣以十大基礎建設吹響二次發展的號角,但至今仍在吃蔣經國治下的老本,近些年,除了高鐵,島內似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型建設。近日台鐵再次發生重大出軌事故,近4年行車事故達2千多件,傷亡人數至少448人。背後有人為因素、有管理疏失、有政治拖累,也有經濟壓力因素,更有基建跟不上發展的問題。

  其實,台灣也不用羨慕,香港之所以迎來這麼好的發展機遇,很大程度是貫徹落實「一國兩制」之下,善用惠港政策,得以融入大陸巨大的發展藍海。台灣不也有同樣的待遇嗎,這些年大陸出台的惠台政策也不少,從ECFA、陸客自由行到近期的31條……重點在於台灣沒有善用這些機會,反而讓「台獨」人士不斷抹黑惠台政策,導致台灣陷入政治惡鬥的惡性循環。因此,台灣的沉淪癥結在「台獨」禍害,拒絕承認一中,拒絕接受「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想。

  事實上,國家高鐵網納入香港,同樣也給寶島留了接口。大陸「十三五」規劃早就提出要「建設北京至台北高鐵」的構想。也有媒體報道稱,經過數年討論後,大陸決定到2023年為止,建成連接平潭縣和新竹間,長達135公里的海底隧道,供時速250公里的高速火車通行。至於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直言,要建台海大橋經濟、技術上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兩岸關係的走向和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時機」。

  孟凡超點出了關鍵,台灣不想當看客,也想融入國家巨大的發展,關鍵還是政治立場,反對「台獨」支持一中,共同完成統一,實現中國夢。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