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生
不久前,A股16家上市銀行(其中大部分已在本港上市)陸續發布了201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其中12家銀行净利潤增幅都已跌至個位數,占比75%。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净利潤增幅最高的竟然只有1.5%,工商銀行净利潤增速由去年同期的7.05%下降至0.7%;五大銀行中三家净利潤增幅跌破1%,最差的為農業銀行,其净利潤增幅斷崖式滑坡至0.5%。與此同時,有15家上市銀行都出現了不良貸款額和不良率的明顯「雙升」;而五大行的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都出現了雙升,不良貸款額的增加,直接推動了不良貸款率的上升。內地銀行業績的如此表現出人意料,令人大跌眼鏡。
靠壟斷獲暴利惹不滿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中國的銀行業處在一個天上掉餡餅的大好時代,一方面,在國家的過度保護之下,銀行不用吹灰之力便能夠獲得巨額利差收入,據統計,內地銀行利差收入占營業總收入比例高達80%。另一方面,恰逢過去十幾年,中國實施擴張性財政和貨幣金融政策,給內地金融業擴張提供了天賜良機,幾乎所有銀行都大賺其錢。中國銀行業如火如荼的好日子令全世界同行羨慕不已。由於國家對銀行業的呵護及所給予的壟斷地位,銀行都能夠獲得超額暴利,并且無須付出勞動和努力,也與其經營創新能力沒有關系。
筆者曾於2012年的本專欄撰文,根據2011年內地16家上市銀行所披露的主要經濟數據做了一個橫向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內地銀行的人均净利潤是內地工業企業的12倍;內地銀行業的豐厚薪酬和優厚福利更是令人高不可攀,根據內地媒體的報道,2011年上半年銀行員工收入排名第一的為民生銀行,人均發放薪酬高達19.07萬元;緊隨其后的是招商銀行,半年收入達到17.89萬元;在16家上市銀行中,除了五大國有銀行及北京銀行沒有超過10萬元外,其餘10家銀行上半年人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銀行業的高薪厚酬與實體經濟企業員工收入微薄、朝不保夕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
打破銀行業壟斷局面
這種依靠國家保護和壟斷地位躺在地上都能夠賺大錢的情形,引發了內地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質疑和批評聲不絕於耳。在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銀行暴利成為「兩會」代表與委員們抨擊的對象,一個月之后,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廣西、福建等地調研時指出,國內少數幾家大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利潤來得太容易了,中央已經統一思想,要打破銀行壟斷。為了打破銀行業的壟斷局面,國務院首先在放開利率管制方面采取了措施,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但是,這一措施仍然沒有觸及到國有控股銀行壟斷的根本問題。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其中,「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營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闡述,被市場解讀為打破內地銀行業壟斷局面的破局之舉。2014年7月25日,銀監會宣布正式批准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和天津金城銀行三家民營銀行的籌建申請,從此,中國銀行業市場化發展邁上了一個新里程。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异軍突起,其競爭觸角已經滲透到了傳統銀行業的核心領域,對傳統銀行業構成了全方位的競爭壓力;加之近兩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腳步放緩,貨幣超發規模得到控制等大環境的變化,令到內地銀行業的日子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