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林松年
政府統計處昨公布最新勞動人口數據,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4月至6月的2.9%,跌至5月至7月的2.8%,勝於預期,也是2019年7月以來最低。失業率下跌,幾乎全民就業,肯定是好事,因為這證明香港已走出經濟逆境,正在加速復蘇。但與此同時,隨着經濟前景向好,各行各業人手短缺問題嚴重,甚至影響到企業運作、行業發展,所以要出招搶人才,並適當輸入外勞。對此,社會亦出現一些質疑各項人才入境計劃的聲音,擔心本地市民因此飯碗不保。其實,這種憂慮是不必要的,因為政府早就強調本地人才是根本,海外人才只是補充,而且當局只是因應行業需要而輸入人才,這對促進整體經濟、增加本地人優質就業機會是有利無害的。
仔細分析就業數據,很多「傳統行業」顯然都在復蘇,特別是消費和旅遊相關行業,合計失業率較4月至6月下跌0.3個百分點至3.7%,其中零售業和住宿服務業的失業率分別跌至3.3%和2.8%,餐飲服務活動業則跌至4.3%。
數字下跌主要是因為私人消費和旅遊業強勁復蘇,有助香港經濟在外圍環境欠佳的情況下持續改善。一般相信,隨着經濟復蘇,勞工市場未來數月應該還會進一步改善,逐漸達致全民就業。
在失業率持續下跌的當下,為了未來發展,社會需要問以下問題:香港要的是周期性的復常,還是全面進步型的升級?香港要的是關起門來發展經濟,還是引入並發揮海外人才的才智力量,持續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引入各類人才是否必然會威脅本地打工仔生計,這要視乎政策設計的精準程度和落實情況。若要維護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同時提速發展創新科技產業等,從世界各地延攬高端人才可謂迫不及待。這既是香港過往的成功之道,也是光明未來的必由之路。根據特區政府安排,循「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來港的精英,要麼年薪高達港幣250萬元以上,要麼是世界百強大學畢業生,他們和絕大多數本地打工仔根本沒有直接競爭,而重要的是,香港可通過吸引高才來港投資和擴展業務,為本地市民創造新的就業職位,最終使香港經濟民生整體受益。
至於引入其他類型的外勞,政府因應個別行業所需而作出針對性的安排,是補充而非取代本地勞工。以建造業為例,由於太辛苦,難以吸引本地新人入行,加薪「搶人」都無濟於事,導致業界欠缺逾萬人。最近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首輪共接獲26份申請,涉及5000多名外勞,只要申請獲批,他們將聯同本地工人,一齊參與北都會、交椅洲填海等攸關香港長遠競爭力和發展需要的大型工程。此外,小巴司機、機場地勤人員、院舍護理員等工種亦有類似安排,他們對於解決勞動力不足之窘、確保香港經濟正常運作,肯定會發揮積極作用。
香港現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為了推動經濟向前,既要保障本地市民有工開,也要直面人手短缺問題,實事求是地搶引各類人才。一句話:搶環球人才,促本地就業,推動香港經濟更上層樓。(圖源: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