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港區省級政協經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副主席 蔡志忠
如果讀者有留意,會發現幾個鄰近城市的樓市政策很相似,就是中國香港、新加坡和中國澳門。以前香港是「一哥」,為了壓抑樓價,香港實施「樓市辣招」,新加坡、中國澳門馬上跟隨。就如本地人買第二層樓,香港的印花稅是15%,新加坡是17%,澳門是15%;若是外地人買房,香港印花稅加至30%,新加坡也是30%,而澳門是15%左右。
時移世易,近年香港、澳門經濟放緩,獅城卻一馬當先,如今「一哥」當然算是獅城。香港的樓市政策反過來要向獅城學習,也沒辦法,受幾年疫情打擊,加上利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他們的還款能力及供樓負擔「壓力爆煲」;終於盼到通關復常,酒店旅遊和航運等行業有所改善,但零售飲食與娛樂等行業卻未見明顯好轉,反過來錄到更多輸出外地消費情況。加上樓市持續不振,樓價以雙位數字下跌,成交量甚至跌至2003年沙士時期。
新加坡樓市加辣
香港被迫中計
正當社會各界紛紛呼籲當局減辣救市,相信港府也正在考慮當中,忽然新加坡對樓市加辣,這次更使出殺手鐧,將外國人買房的印花稅從30%加到60%,加幅如此巨大,引來外界一片嘩然。於是香港這邊也紛紛輿論,大家都說獅城的政策「明益」香港,相信會有很多外資轉投香港物業市場。結果兩個月過去,外資按兵不動,未見有明顯買樓成交個案增加,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或許香港又中了新加坡的計了,由於外地人買樓所徵收的買家印花稅(BSD)已經高達樓價30%,因此向來成交量佔整個住宅市場的比例只有1%至1.5%,可說是微不足道。與香港不同,新加坡另有吸引外資買樓方法,容許下回再談。也由於向來兩地的樓市政策互相仿效,新加坡加辣,基於種種原因,香港自然也就不好減辣了。
然而,新加坡吸引外資和人才有方,過去幾年大量外資、專才和企業湧進,縱然世界經濟衰退,唯有獅城獨領風騷,經濟取得突破性增長,樓價在2021年上升了10.6%,去年也上升8.4%;反觀我們香港經濟持續下滑,樓價去年更跌了15.5%。兩邊經濟情況不一樣,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可以說一邊是外資和人才蜂擁而至,城市早已應接不暇,需要設法疏導「水浸」情況;另一邊還在渴望引進國際巨企、優秀人才,以及吸納資金推動經濟。
減辣催谷內需
香港不能再等
時光如流水般消逝,在這個只爭朝夕時代,香港已經不能再等,如果出入口貿易和引進外資企業沒有太大進展,便要設法增加內部消費。本港雖貴為外向型國際金融中心,但如今中外局勢紛亂,應該跟隨國家腳步,學習內地經濟模式,在地緣政治和中美貿易戰影響下,需要力谷內部消費及增加內循環,這一方面,港府的派錢方式做得不錯,對剌激本土消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近年經濟不景,港府庫房收入愈來愈少,支出卻愈來愈多,財政儲備由幾年前的1.17萬億元,到今天只剩下7600億元左右。
因此,大力推動香港內需十分重要,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除了派錢刺激消費,還有一招,就是逐步對樓市減辣甚至撤辣。這個建議不需要花錢,可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只需當局向立法會提出建議,相信在目前的經濟困境下,不會有人反對。而減辣的主要目的,不是想樓價上升,也不可能讓樓價上升,主要是要製造正常的樓宇交投,讓每個月4000至5000宗的成交量,恢復至正常的10000宗左右,當中受益的行業衆多,如律師、銀行、建築、裝修、家私、龬筋、水泥和建材等等行業,甚至可以間接帶動零售和飲食等消費市場,讓各行各業都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