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展覽】《南區旁注》藝術展 探索南區今與昔

【展覽】《南區旁注》藝術展 探索南區今與昔

責任編輯:副刊 2023-07-20 16:15:21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談及黃竹坑,腦海浮現的不外乎是充滿活力的海洋公園,又或工業區內林立的工廠大廈。對於此地豐厚的文化和高低跌宕的發展史,許多人卻不以為意。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近日於黃竹坑商廈Landmark South設立新辦事處,並舉辦《南區旁注》展覽,慶祝新址啟用。展覽由大館當代美術館策展人郭瑛策劃,展出11組本地藝術家作品,展品包括畫作、雕塑、裝置等,以不同視角捕捉黃竹坑被忽略的角落,拼湊成一幅人們前所未見,卻似曾相識的圖畫。

20230718_142116.jpg

藝發局新址設有27間藝術工作室,以優惠租金出租予本地視覺或媒體藝術家。(Ruth攝)

DSC_8261.JPG

藝術家鄺鎮禧的作品《盤景》將塑膠吸盤密鋪於玻璃窗上,重現本地舊型公共屋邨常見的通花磚牆。

   甫進位於商廈地下大堂的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四座大型的繡框。這是藝術家鄭淑宜的作品《消失的風景》,她邀請本地婦女和現場觀眾共同參與刺繡,沿着地圖的劃線一針針遊走,重遊昔日的香港圍、海洋公園,穿梭於現今黃竹坑密布的畫廊之間。畫面將隨着公眾的參與變得豐富,作品藉此反映黃竹坑不斷變化的城市景觀。

20230718_153834.jpg

《消失的風景》幕後,婦女以針線重現不同年代的黃竹坑地圖。(Ruth攝)

   入口右側可找到鄧廣燊和袁雅芝的作品《意識景觀》。作品透過攝影、錄像和裝置藝術,記錄了二人在黃竹坑為期數月的實地考察。期間,海洋公園與珍寶海鮮舫成為了兩人的靈感泉源。鄧廣燊解釋,兩個景點的魅力在於其微妙的對立:「一個是搬上陸地的海洋,一個是建在海洋上的陸地。」水的意像除了串聯着兩「地」,也串聯着每一幅圖像、每一幀影像,喚起參觀者對黃竹坑水的記憶。

DSC_8153.JPG

藝術家鄧廣燊和袁雅芝的作品《意識景觀》(部分)。

   展廳的另一處擺放着陳沁昕的《三謎語(幻影)》和鍾正的《驅動未來01》。陳沁昕的作品以尼龍流蘇掩蓋燈箱,絢麗的彩光滲入窗簾,讓人聯想起黃竹坑鋪天蓋地的燈箱廣告,同時反思城中公共和私人空間的模糊界線。《三謎語(幻影)》對面的《驅動未來01》,以本地標誌性的鏡面建築為主題。LED大屏幕上的玻璃幕牆反射着刺眼光芒,加上天花上的夭花龍骨架展示出黃竹坑的剛強一面,與《三謎語(幻影)》的並置反映了這個工業區的陰與陽。

DSC_8147.JPG

藝術家陳沁昕的作品《三謎語(幻影)》。

20230718_155415.jpg

藝術家鍾正的《驅動未來01》。

   藝術家李寧和陶啟安則對黃竹坑的石刻充滿好奇,分別以印刷與陶藝向據說有3500年歷史的石刻致敬。二人的作品不但融合石刻上複雜的紋理與鑿痕,還加入了流行文化和神話傳說的符號與圖案元素,為遠古文化注入現代想像,將歷史拉近生活。

DSC_8285.JPG

陶啟安以假想考古學為核心,受古代神話啟發,並從現代流行文化中選取塑材,以陶瓷藝術偽造出虛構的歷史文物。

   除了展場內的作品,展覽還籌劃了延伸活動。藝術家兼巴士迷林兆榮的《26新里程》藝術巴士團,將帶領參加者踏上文化深度遊。由藝發局新址出發的巴士路線將沿南區山道行駛,沿路由林兆榮及客席主持黃曉楓(藝術家、插畫師)、董新果(散文作家、巴士迷)介紹其歷史、文化地標,以及誦讀相關文學作品。(記者:Ruth、攝影:蔡啟文)

DSC_8339.JPG

林兆榮是本地唯一持有巴士駕駛執照的藝術家,他設計的仿造巴士站牌位於展廳入口。

 

《南區旁注》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10月1日

時間:12 p.m. – 7 p.m.

地點:黃竹坑業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 UG地下「展藝館」

費用:全免

責任編輯:副刊 【展覽】《南區旁注》藝術展 探索南區今與昔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