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事銳評】輸入外勞應以需要為依歸

【港事銳評】輸入外勞應以需要為依歸

責任編輯:楊眉 2023-06-16 08:31:21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何子文

 特區政府公布輸入外勞特別計劃,為建造業及運輸業共引入2萬名外勞,另外26個行業也將開放外勞申請。香港面對行業人手嚴重短缺問題,已經影響整體經濟競爭力和長遠發展,針對相關行業輸入外勞必要且迫切。政府推出輸入外勞計劃,有針對性地解決窒礙經濟發展、影響民生的「瓶頸」,為香港經濟民生發展注入足夠的勞動力,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特區政府在輸入外勞上應該實事求是,不必自我設限,以社會發展需要為依歸。同時,也要做好監管和配套,在充分保障本地居民就業的大前提下,讓外勞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有益補充。

 本港人口老化,勞動人口近年已開始萎縮,疫情後各行各業都出現人手荒。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香港面對勞動人口結構性縮減,2018年勞動人口有368萬人,至2022年只有346萬人,當中低技術減少約16萬人。而根據政府在上一輪人力資源推算結果,本港的勞動力在2020至2022年達到峰值之後將長期呈下降趨勢,這個趨勢在未來一段長時間相信都不會逆轉。

 香港勞動人口不足已令香港發展陷入「瓶頸」,大量職位乏人從事,大量經濟活動未能展開,諸如機場「吉舖」,以至市區服務業都在缺人,一些商家甚至因為難以聘用人手而乾脆停業。「人才荒」不但對香港的經濟民生造成傷害,更影響香港的復常步伐,在人手不足之下,也令到不少民生費用上漲,加大市民的生活壓力,形成惡性循環。在本地勞動力無法補足不斷增大的勞工缺口下,適當輸入外勞是必然的選擇,也是短期內紓解本港人力荒的「及時雨」。

 紓緩中低層工種人手短缺

 事實上,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2月至4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較1月至3月的3.1%下跌0.1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則維持1.2%。3%失業率意味香港已是接近「全民就業」,現在的最大矛盾已經不是就業不足的問題,而是人手不足的問題,解決方法就是輸入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三者同樣重要,但最快見效的,肯定是輸入人才。

 早年,香港由於政治原因,在輸入外勞上綁手綁腳,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全世界的經濟大都會,人才都是來源廣泛且充足,令到城市保持足夠的勞動力,不會因為人才的流動而影響城市發展。香港正處於疫後全面復蘇的關鍵時期,人手不足,復常復蘇將無從說起。這次政府優化的輸入勞工範疇,不但顯示政府解決香港「人才荒」的決心,計劃內容更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其中,建造和運輸業是香港「人才荒」的重災區,由於工作性質等原因,這些工種要在本地聘請並不容易,如果不從外面輸入人手,香港大量基建工程以及物流業發展必將受到嚴重影響。至於其他中低層工種,都是香港長期缺人的行業,多年來都聘請不到足夠人手,現在輸入外勞無可厚非。

 不影響本地勞工培訓

 同時,當局亦為輸入外勞設立一定的門檻和要求,例如輸入司機須持有非本地駕駛執照至少一年,並參與小巴或巴士駕駛考試及相關職前課程,也要接受實習訓練,完成之後方可開始工作。在住宿安排上,政府考慮到不希望輸入勞工而令本地居民住房壓力增加,會加入額外要求,若相關配額外勞決定在港住宿,則僱主必須在指定地點提供住宿,包括工地宿舍或中央宿舍,確保輸入外勞的質素,並提供了全面的配套,反映當局在計劃上思考周詳。

 以香港現時的失業率,輸入外勞對本地勞工的影響有限,而且這些工種本來就是長期缺人的行業,根本沒有反對之理。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也是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對於外來勞工不應視作「洪水猛獸」,更不是與香港市民「搶飯碗」,只要政府保障本地勞工的措施得當,繼續着力培訓本地勞工,輸入外勞將是本港未來勞動力的一個重要補充。

 而且,香港缺人的行業市遠不只這些,在有需要時應該繼續輸入,以紓緩其他界別的人手短缺,沒有必要自我設限,一切應以香港整體利益為依歸。輸入人才與本地勞工並非「零和競爭」,有足夠人才方可提升本港綜合競爭力,突破人口老化困局,令經濟持續增長,香港各界都能受惠。

責任編輯:楊眉 【港事銳評】輸入外勞應以需要為依歸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