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晚,「深圳出品」原創精品舞劇《詠春》正式登陸國家最高藝術殿堂北京國家大劇院。追光而行,逐夢英雄,精彩的演出收穫數十次掌聲,劇終全場觀眾更是起立喝采,久久不願離去。
作為國家大劇院「泱泱國風·舞動經典」系列演出的開幕大戲,《詠春》4月7日至9日,連續3天上演5場。該舞劇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出品,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專項扶持資金與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共同資助。
(深圳衛視記者李添裔 / 攝)
「深圳設計」賦予「雙非遺」全新脈動
「70後」張女士早早來到演出現場。「一開票我就開始搶,還是沒搶到心儀的座位,有點小遺憾。還好我有觀劇『神器』。」她邊說邊拿出小型望遠鏡。
「太驚艷了,把武術和舞蹈結合在一起,剛柔並濟。」「舞中帶武,武中有舞,讚!」演出結束後,觀眾們毫不掩飾自己對該劇的喜愛。特別是當舞台上打出「英雄站在光里,而我們,願是那束光」的字樣時,更是引發大家的強烈共鳴。
「詠春拳」的剛柔並濟與「香雲紗」的柔軟飄逸隨着深圳歌劇舞劇院演員們的精彩演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敢闖敢試的「深圳精神」也在這一刻厚植觀眾心田,燃動「一腔熱血」化為掌聲,經久不歇。不少觀眾紛紛表示,「全然不同的風格,巧妙的故事線,令人熱血沸騰的情節。舞劇《詠春》值得二刷!」
該劇創新性融合了國家級非遺與嶺南民俗文化,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編劇,韓真、周莉亞執導,以「深圳文藝+深圳設計」回望過去,賦予詠春、香雲紗兩項國家級非遺全新脈動,推動兩個非遺項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連結傳統與現代,為深圳舞台劇樹立新的標桿。「深圳文藝」大膽創新,以舞融武,用當代舞蹈語言活化傳統武術。「深圳設計」活化非遺香雲紗,為《詠春》提供服裝、道具、視覺支持。
「深圳精神」致敬凡人英雄
「我看完這部劇的感受就是兩個字:震撼!」國家藝術基金理事、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演藝工作委員會會長宋官林在演出結束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詠春》展示出了一個人、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乃至一個民族的一種奮進史,這部作品振聾發聵。「我要向深圳致敬,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深圳人以自強不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書寫了中國改革開放史上春天的故事,《詠春》在新時代用一種民族自信、民族自強的思想精神,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藝術追求,寫就了新時代中國藝術創作的詠春之歌。」
舞劇《詠春》立意高遠,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平凡人的創造精神、奮鬥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同根同脈的民族親情和自立自強的中華兒女本色,與香港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深圳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和粵港澳大灣區包容奮鬥的精神跨越時空相互呼應,同頻共振。
「雙線敘事的結構,兩個時代的故事與人,在劇中彼此呼應和共振,這個故事因『英雄』而來,由『追光者』而展開,最終落在『理想』,這與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馮雙白說。
為了既凸顯中華武術的魅力,又兼顧舞蹈的輕柔絢麗,來自深圳的年輕演員台前幕後付出了諸多艱辛的汗水。就如同劇里的「葉師傅」主演常宏基,為了演好劇中那18分鐘的宗師對決場景,每天花超過6個小時練詠春,再花4個小時練習舞蹈動作,1年的時間勤勉不懈,只為將劇本中的「葉師傅」從冰冷單調的文字變為有血有肉的角色。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平凡人的「英雄夢」?
「深圳出品」開拓文藝新境界
「看劇時我們能明確感受到導演的用心,藝術創作的創新,時空交錯表現非常好,用拍電影的方式,表現人物的理想、彷徨等,用雙線表現兩個時代人的情懷、思想、思考等,相互交錯,形成了深刻文化內涵和意境。」中國音協副主席、國家一級作曲家印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詠春》主題非常好,詠春是中國武術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當代和歷史時空無縫銜接切換,表現中華武術文化博大精深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美術編導、舞蹈編排、音樂等非常有特色,舞蹈動作與劇情完美契合,舞美虛虛實實,把南國文化和市井文化表現得非常鮮明,與劇中人物心境等的描繪都非常契合,這是一部整體非常好的作品。
舞劇《詠春》強大的「破圈力」背後是對傳統文化的精心詮釋,更是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把握。這樣一部舞劇誕生於深圳,也並非偶然。深圳不斷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深圳文化博採眾長、兼容並蓄。而「深圳出品」,亦着墨於中國表達、國際表達。立足改革開放40餘年的發展經歷,《詠春》的驚艷亮相,正是深圳對文化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全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