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青年力量|「衝突」之美:孟胡蝶的藝術構想

青年力量|「衝突」之美:孟胡蝶的藝術構想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3-03-29 23:34:3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初見胡蝶,第一印象是纖瘦且文靜,下意識的認為這樣文氣的女孩從事的可能是文學藝術類。沒曾想她研究的方向竟是雕塑材料實踐。瞬間,腦中蹦出了一個詞——「衝突」。這種思維定式與客觀事實反差所帶來的衝擊力,讓人耳目一新。猶如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泛起一絲漣漪;百般聊賴的人生中,出現一抹驚鴻。我不禁為自己的預設感到慚愧,翻看了她的作品給我的感受如同在自我放逐後的鬆弛感中釋放出了「真我」的飽滿熱情與力量。這,是個「寶藏女孩」。

    放下執着與預設 來一場自我的出離

    「我只是並非主動也不被動地經歷了一場沒有具體目的的出離——在無拘無束的漫遊中,參與著各種碎片材料不可預期地呈現著的隨意與交雜,使我遠離了在「準確塑造」上對技法以及自足的藝術系統的迷戀。」孟胡蝶如是說。

0329_2.jpg

    93年的她出生於江西景德鎮,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浙江省雕塑家學會會員。

    自2020年以來,孟胡蝶就以鋦繕工藝為基礎,用陶瓷碎片或廢舊家具、石、竹、木等綜合材料創作了《找碴對縫·回望高嶺》、《不息的循環》、《永動》等系列作品。

0329_3.jpg

    鋦繕,指鋦藝和金繕,是民間古老的修復絕活,多用於還原殘損陶瓷器。鐵鋦技術在中國古代廣泛應用於造船、築橋、建房等方面。近代以來,此技術更是在緊固軌道、枕木等生產實踐中發揮著作用。

0329_4.jpg

    孟胡蝶這個系列作品,從形式語言、人與材料關係以及實體性三個方面與既有的陶瓷或雕塑概念迥然有別。通過「找碴對縫」,將碎片組合拼接,各種碎片材料的發展勢態決定了作品方向,不完全預設結果。創作的過程中,引領著她進入一種「遊牧」的狀態,使得她的思路更加流動、開放,這種非結構、無中心化的特質,牽動著她在未知中享受每一步,這樣的隨機性使得其過程的意義大於結果。

0329_5.jpg

    「應物」背後的活好當下

    在胡蝶的作品中也不難看出其蘊藏著對「先入為主」觀念的審視。她坦言,順應事物作為一種態度不僅解決了其藝術實踐的發端問題,也成為防止自己淪為藝術生產機器的保障,從而促進了她對藝術的重新認知。她表示,「找碴對縫」系列作品實踐及理論概說接受不同觀點的批評。同時,它自身也是一種不同的觀點。

0329_6.jpg

    確實如此,每個作品的誕生皆映射了藝術家對於價值觀的理解與體現,而藝術並非是一種定義。筆者認為藝術家對於創作的追求以及個人情感的表達遠比獲得社會認同來得重要。在此引用法國史學家Hippollyte Adolphe Taine說過的話:「每個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別人不同的趣味加以補足;許多成見在相互衝突之下獲得平衡,這種連續而相互的補充,逐漸使最後的意見更接近事實。」其所表達之意在於,藝術創作不應被社會評價所困擾、焦慮。因為與藝術家同時代的人評價即使參差不齊,也不過是暫時的現象,最後仍然會歸於一致,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

0329_7.jpg

    反觀胡蝶的創作思路,順應事物發展的態度,是一種「沉浸式」的人生體驗。如同我們常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出離自我不僅是對社會框架的思考,更是對「活好當下」的一種詮釋。

    我們總是經歷著自我預設:計劃著明天、擔憂著孩子未來、焦慮著退休後的生活,方方面面充斥着對未知的恐懼,卻全然忽略了當下,失去了更多看清事物本質、感知世界的可能性。

0329_8.jpg

    或許三年的疫情讓我們對人生重新定義與思考,經歷了沉寂,我們是否更應該去尋找一份「存在」,這份存在是人生這趟短暫的旅途中與世界的聯結、與情感的共鳴。去感受、去體驗,活出自我、活好當下,只為走到終點時,不枉此生。(記者 胡薇)

責任編輯:林梓琦 青年力量|「衝突」之美:孟胡蝶的藝術構想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