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水脈,奔流不息。一條深圳河,讓深圳、香港兩座城市的命運交織在一起。這條深港界河,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有故事的河流之一。
傍晚時分,落日紅霞,靜靜流淌的深圳河水質清澈,飛鳥自在,畫面美不勝收。作為深港兩地交往交流交融的「紐帶」,深圳河從幾十年前的水患橫生、污染嚴重,變身為今天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河流,離不開深港兩地的共同努力。從1982年以來,兩地開始攜手治理這條跨界河,至今已經40載。12月16日,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四十周年活動分別在深港兩地舉行。從「小河彎彎向南流」到「潮起大灣區」,深圳河南北兩岸的聯繫將更加緊密;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深圳河也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承擔更重大的使命。
12月16日,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四十周年活動分別在深港兩地舉行。
攜手治河 先行先試共促發展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一首傳唱大江南北的《東方之珠》,把深港之間這條窄窄的深圳河推到了世人的關注中。深圳河,古稱「羅溪」。明朝中後期,深圳河有了官方稱謂「滘水」。她是香港與深圳的一條界河,也是香港最長的一條河流。深圳河發源於梧桐山牛尾嶺,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深圳灣,全長37公里。界河長度為22公里,流域面積312.5平方公里,深圳一側佔六成,香港一側佔四成。
但是多年來,由於河床狹窄,河道蜿蜒,加之受海潮頂托,一遇洪水便宣洩不暢。擁有一條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的深圳河,是深港兩地居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深港雙方政府的共識。
1982年4月,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程談判正式啟動,雙方克服體制機制、技術規範的難題,開創不同制度、不同法律觀念的兩個地方政府聯合治理界河的先例,組成了聯合工作小組。歷經13年艱苦談判,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採用國際工程招標方式,引入國內外一流團隊,於1995年5月19日正式動工。從1995年到2017年,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先後開展了四期工程建設,治河長度約18公里,完成投資約20億元。
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四十周年展,分為「一衣帶水」、「一河聯治」、「一灣共建」三部分。
12月16日,在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四十周年活動上,深圳市副市長張華表示,四十載風雨同舟,深港雙方精誠合作,攜手共進,共同打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鮮明的合作模式和運行機制,圍繞深圳河治理開展了防洪排澇、水環境改善、生態保育、科技合作等多個領域的的探討與合作,結下了深港共榮的深厚情誼。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深港雙方在多年來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共四期的治河工程,解決了深港兩岸的水淹問題,讓深港居民安居樂業。當前,香港正全面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深港由西至東興建了多個陸路口岸和與其相連的交通基礎設施,使兩地能跨越「兩灣一河」,即深圳灣、大鵬灣、深圳河相互連接,促成兩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可以預見,未來的深圳河兩岸,必有一番美好新景象。
同心戮力 傳承弘揚精誠精神
實施深圳河治理四十年以來,深港兩地同理協作,治理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取得了顯著治理成效——流域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明顯增強,初步構建了流域防洪減災體系,成功應對了多次暴雨洪水和風暴潮災害;河道生態保護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扭轉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河道水生態環境惡化的態勢,營造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環境景觀,創造了界河協作治水的典型範例。
毋庸置疑,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程已成為兩地政府在重大跨境基礎設施合作建設方面的成功典範,開創了不同制度模式、不同法律觀念的兩地聯合治理界河的先河。在雙方協作機制的保障下,深港雙方按照商定的規劃藍圖,分期分段開展治理工作;根據規劃確定的目標,復查工程實施效果並及時開展管養維護工程;針對關鍵技術問題,聯合國內外權威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攻關;始終貫徹生態理念,開展全過程環境影響評估和監察審查,探索出了「一國兩制」方針下界河治理的有效路徑和方法,綜合形成了一套先進的工程建設和治理模式。
深圳河「一河兩岸」的城市風貌。
深圳市水務局局長胡嘉東坦言道,「深圳河治理所體現出來的精益求精精神,啟示我們必須突破一些固有的思想藩籬」。據了解,治河工程在機制協同、工程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維護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先行先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例如,精準細化管理工程建設,引入聯合工作小組決策機制、工程主任負責制、全過程招標制;融合不同標準,協商制定規劃藍圖;分期分段實施治理工程,一張藍圖干到底,並創新多項施工技術;及時復檢工程實施效果,建立「長期監測-科學評估、靶向維護」的維護管理體系;貫徹生態理念,為內地首個進行全過程環境影響評估及監察的水利工程。
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以其獨特的模式、巨大的效益、精細的管理,供跨界河流治理提供了借鑑及實踐啟示。正如胡嘉東所述,深圳河在深港聯合治理發展歷史當中,是防洪排澇工作的一個代表工程,很多思想值得水利人好好學習。
創新模式 極具深遠時代意義
在工程建設中,深港雙方特別注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不僅節省了工期,降低了造價,還實現了良好的環保效益,多次被水利部、廣東省評為水利樣板工程、精品工程。治理後的深圳河,河道寬闊順直,堤岸連綿整齊,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經受住了多次超強暴雨和颱風的考驗,大大降低了洪澇災害對沿岸經濟和兩岸發展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程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在內地率先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是內地第一個全過程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監察及保護的水利工程,是少有的在邊防禁區內施工的跨境工程,形成了一套別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多年來深港兩地政府通過聯合治理深圳河工程,為創新工程建設模式闖出了一條新路。為了實現深圳河治理的長遠效益,深港聯合還相繼開展了防浪牆補齊及改造加固工程。深圳河也在深圳特區改革開放40年經濟快速發展,GDP增長超萬倍的同時,依然保持了「綠水青山」和「美麗中國」的特區風貌。
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不但大大降低了沿河兩岸的水浸風險,還為新口岸發展提供了安全穩固的基礎,令兩岸人民的來往更加緊密順暢。深圳和香港同為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深圳河治理與保護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激發城市發展活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新發展階段要求,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向形態更高級、基礎更牢固、保障更有力、功能更優化的新目標演進,把握機遇,進一步提升洪澇災害防禦能力,不斷推動深圳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亦對深港兩地的合作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
生態優先 譜寫合作全新篇章
櫛風沐雨四十年,奮楫揚帆四十載。回顧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四十年曆程中,「生態優先」的理念貫穿工程始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全國水利工程中率先進行全過程環境影響評估及監察,並採取紓緩措施對工程可能帶來的環境破壞和影響進行補償和恢復,最大程度保護和美化了環境。2002年,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職權範圍擴大到同時處理幹流深圳河污染事宜。隨着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深圳河流域這一開發建設最早、發展最快、人口和建築最為密集的區域,生態環境發生質的飛躍,「十三五」期間,深圳河幹流水質達到自1982年以來的最好水平,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白鷺翱翔的場景重回深圳河。
如今的深圳河,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白鷺翱翔。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宏偉藍圖的徐徐展開,前海自貿區蓬勃發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推進,深圳河南北兩岸的深圳和香港,未來將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共治一條河轉向共建一個灣。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深圳河也將扮演新的角色、奔赴新的使命。
當前,站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及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40周年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深港雙方將繼續聚焦深港兩地「一河兩岸」的城市發展,規劃建設「一河兩岸」的城市風貌,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方面的聯合治理,開展生態修復工作,使得深圳河成為生態環境修復的一個典範案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示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生態優美的一個重要縮影,體現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重要成果,生機盎然、展示城市發展魅力的一個「都市陽台」,共同譜寫深港合作的新篇章。(記者:余麗齡 深圳市水務局供圖)
親歷者講述「與深圳河的故事」
深圳市羅湖區政協原副主席、市治理深圳河辦公室主任林萬泉:
回顧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的過程,深圳河40年前和40年後的今天相比,我們用一個天翻地覆這麼一個詞來表述這一個事件的話,都不足為過,而且不足以來說明它的驚天動地。
深圳市水務局原副局長李長興:
在治理深圳河的過程中,除了把計劃的規劃工程做好,同時我們也和香港同行們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關係,為未來深圳河治理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深圳河灣流域管理中心(市治理深圳河辦公室)主任汪振松:
對未來深圳河的治理計劃,一是要從一條河的治理轉向流域統籌的轉變。二是謀劃未來深圳河「一河兩岸」城市風貌的打造。三是把深圳河打造成為未來深港雙方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秀合作範例。
漁民村村民鄧錦輝:
我是土生土長的深圳人,對深圳河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我小的時候深圳河的水很清,有很多魚和蝦,改革開放以後,深圳河的水污染越來越黑。經過治理後,深圳河的水越來越清,也有魚有蝦,重新看見很多白鷺飛到深圳河找吃的。
沿岸市民唐桂生:
作為攝影愛好者,長期以來一直在深圳河邊拍攝,忠實的記錄了深圳河的變化過程。從深圳河的污染到治理,再到生態環境的改變、候鳥的增多,這幾年明顯感覺到變化一年比一年大。國家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最近幾年,都能在深圳河邊拍到上百隻的黑臉琵鷺。
頂圖: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四十年曆程中,「生態優先」的理念貫穿工程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