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5日,備受矚目的2022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在深圳、澳門和柬埔寨金邊先後舉行。今年的圓桌會以「新希望,新願景,同心共建新未來」為主題,首次移師海外舉辦,設置了教育、青年等分論壇,並啟動了《中華佛學大辭海》編纂工作,攜手各國以及港澳台宗教界,為推進民心相通、共享文明成果再續佳話。
圓桌會設置多主題論壇
共謀佛教教育和宗教界青年發展
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自2016年創辦以來,始終以心繫國家、胸懷天下的格局堅持常辦常新,已從單純的交流會議發展為共同面對危機和挑戰、共謀發展的「大家庭」。今年也不例外,圓桌會設置了教育、青年等分論壇,來自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界青年代表、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及港澳台青年代表,共同探討佛教教育、宗教界青年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12月11日,2022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正式啟動後,以「開本煥新 順時承運——探索佛教教育發展新路徑」為主題的圓桌會教育論壇同期舉行。來自國內外的數十位佛教院校代表及專家學者以線下線上方式參會,圍繞論壇主題開展對話交流。論壇上,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袁莎,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校長、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疾病專家顧問妮蘭提·德·席爾瓦,原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機關一級巡視員郭雨蓉,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副校長沙威長老等重量級嘉賓,分別就佛教教育提出各自的見解。
12月12日,2022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青年論壇在深圳主會場和澳門地區分會場同時召開,這是圓桌會第二次在澳門設立分會場。來自內地和澳門地區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的青年代表和香港地區、台灣地區的青年朋友們,通過多地在線互聯方式碰撞思想、激盪智慧,圍繞論壇主題「大潮奔涌,青春擔當」展開交流,共同探討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增強港澳台宗教界青年信仰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祖國認同,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獨特的貢獻。
啟動《中華佛學大辭海》編纂工作
利用數字化前沿技術推廣佛學文化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然而我國現有的佛學典籍尚未形成系統、嚴密的框架體系,市面上也缺少一本通俗易懂、易於流傳的中文佛學辭典。在12月11日舉行的2022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啟動儀式上,中國平安與本煥學院、南海佛學院共同簽署《中華佛學大辭海》項目戰略合作備忘錄,正式啟動文稿編纂及其他相關工作。
《中華佛學大辭海》項目組秉承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充分發揮中國平安的數字化創新實力,藉助平安科技首創的一體化AI編篩工具,有望構建出迄今最完整的一部中文佛學辭典。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介紹,該項目集結超百名專家、投入過億元資金,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等數字化前沿技術,讓其無論在廣度、深度、新度、高度上均實現了新的突破。
據介紹,《中華佛學大辭海》在「廣度」上首創「7維4模」詞條學習體系,收錄8萬條佛教詞條,深入淺出,幫助僧眾精進修行、信眾學修領悟;在「深度」上首創佛學詞彙分類樹,提供佛學界首例音序、形序、義序多元索引附錄,從佛學概念至知識全貌,進階深究,幫助信眾如法修行;在「新度」上通過全套AI工具實現智能編篩,線上線下互補,實現一年一修,構建僧眾、信眾參與內容生產評價的UGC生態;在「高度」上,《中華佛學大辭海》由深圳市委統戰部、深圳市佛教協會為指導單位,本煥學院、南海佛學院為權威學術及出版支持單位,更具閱讀性、教育性。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表示,《中華佛學大辭海》的誕生為弘揚佛學知識、明辨佛學要義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在佛學界具有開創性意義,對佛學文化推廣將發揮重要推動作用。
圓桌會首次移師海外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經過六年發展,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朋友圈」不斷擴大,規格也越來越高,更受到海內外的高度關注。應柬埔寨法宗派僧王布格里邀請,今年的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首次移師海外,在柬埔寨舉辦了金邊主題論壇。
當地時間12月15日,2022南海佛教圓桌會金邊論壇在柬埔寨舉行,這是南海佛教圓桌會第一次亮相海外。來自泛南海區域18個國家和地區的高僧大德、佛教領袖共商共議,論壇還發布了《南海佛教圓桌會金邊論壇倡議》。與會嘉賓紛紛表示,希望借《南海佛教圓桌會金邊論壇倡議》,不斷擴大過往已經取得的成果。他們贊同圓桌會在深圳設立永久會址,更好地融通佛教漢傳、藏傳、南傳三大語系,推動開展佛教在各國本土發展的專項研究,吸納佛教本土化的寶貴成果,促進各國佛教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金邊主題論壇受到中柬兩國政界和佛教界的高度讚揚。柬埔寨宗教事務大臣陳速坤呼籲以本次圓桌會為起點,以柬中兩國佛教友好交流為範本,秉承世代友好、合作共贏理念,不斷為建設新型國際論壇注入新的動力。中國駐柬埔寨大使王文天提到,2023年是中柬建交65周年,也是中柬友好年。希望中柬佛教界能夠乘勢而上,進一步加強佛教領域的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