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 | 淺談深圳地名的擴大化、縮小化和移動

港深地名故事 | 淺談深圳地名的擴大化、縮小化和移動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2-11-29 14:49:0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蔡保中:深圳市地名學會理事、深圳市黨史文獻和地方志學會會員、深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地名是會擴大化和縮小化的。什麼叫擴大化與縮小化?

 例如「深圳」原指「深圳墟」,即今羅湖區東門街道一帶。後來擴大,指深圳鎮,即民國中期以深圳墟為中心建立的「寶安縣深圳鎮」。深圳鎮1953年起作為寶安縣縣城,即今深圳市的老城區。1979年,「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後,「深圳」一名所指再一次擴大,指的是整個深圳市區域。這就是地名擴大化。

 地名又會縮小化。例如「寶安」原指「寶安縣」,東晉時期,疆域曾經包括整個珠江口兩岸區域,含今東莞、深圳、香港、中山、珠海、澳門地域。經過歷代區劃變遷,後來,指今整個深圳市地域(即1979年以前的寶安縣地域),1980年在深圳市劃出南部部分區域作為經濟特區(關內)後,「寶安」所指則是「關外」的重建的寶安縣(原寶安縣已升格為深圳市)。而今,寶安則只指「寶安區」,只包括松崗、沙井、西鄉等10個街道的地域,範圍在不斷縮小。

 這兩個地名,一個變大了,一個變小了。舊時,深圳屬於寶安,是「寶安縣深圳鎮」;現今,寶安屬於深圳,是「深圳市寶安區」了。

 地名除了會擴大化和縮小化,還會移動。土地是不會移動的,但地名卻是會移動的。比如,一個地名,原指甲地,後來隨着時間流逝,卻變成了是指乙地,這地名就由甲地移到了乙地,這就是地名的移動。

 地名的移動,主要因地名擴大化、地名縮小化、人員或機構遷徙等原因而來的,而且往往多種原因同時兼有。

 現列舉幾個地名移動的例子。先說大鵬,大鵬在深圳很出名,現時,若說要去「大鵬」,一般是指前往大鵬新區或大鵬街道的範圍內。若具體指某地,一般指大鵬新區或大鵬街道的政府駐地一帶,即大鵬街道的城區(城鎮中心)。

 大鵬新區、大鵬街道,乃至上世紀的大鵬鎮、大鵬公社、大鵬鄉等(以下統稱大鵬鎮),之所以以「大鵬」命名,皆因其轄區內有著名的大鵬所城而得名。以「大鵬」命名了鎮之後,大鵬一名就泛指大鵬鎮的整個地域了。此乃地名擴大化的結果。即是大鵬由原指大鵬所城的「一個點」變為指示大鵬鎮「一個面」、一個大區域了。

 而現時若細指「大鵬」時,則會是指今大鵬街道的城區中心,亦即是指大鵬街道的政府駐地一帶,而該地其實是——王母墟。王母墟在清代是著名的墟市,十分繁華,故此民國及解放後設立大鵬鎮時,均以此(王母墟)為政府機關駐地。所以,當細指「大鵬」時,往往指其政府駐地,於是就指向了王母墟。

 這樣,「大鵬」便由原來指示大鵬所城擴大為指示全鎮範圍,繼而又由大範圍指向其機關駐地(城區王母墟)。「大鵬」一名就這樣便由大鵬城移到了王母墟。這就是地名的移動。

 大鵬一名的移動,其實是移動了好幾次的。

 大鵬一名之原點其實並不在大鵬所城。大鵬所城之所以名叫「大鵬」,也是地名移動的結果。那麼,大鵬一地名的原點在哪裏?

 大鵬一名之原點是在大鵬山,即今大鵬新區南澳街道的七娘山。

 據《嘉慶新安縣誌·山水畧》載「大鵬山,在縣東一百六十里,一名七娘山,大鵬所鎮山也。昔傳有仙女七人游此。以其如鵬踞海,故名。……」

 就是說,該山名七娘山,因「昔傳有仙女七人游此」而來,而其名大鵬山,則因「以其如鵬踞海,故名」,即是因該山形如大鵬蹲坐於海旁而得名。

 這就是大鵬一名的原點,最初只指大鵬山。

 後來,大鵬山周邊,即今南澳街道西涌社區一帶又因地處大鵬山附近而被稱作「大鵬」,也即是後來稱作的「老大鵬」。

 明代洪武年間,因軍事防務需要,在位於今西涌村的大鵬山麓建立了所城,以地處大鵬山麓而命名大鵬所。

 後來,大鵬所遷址重建,在排牙山西南的烏涌村側(即現今大鵬所城位置)重新建立大鵬城,並升格為守御所,沿用「大鵬」舊名,名為「大鵬守御千戶所」,又稱「大鵬守御所」、「大鵬所」等,隸屬「南海衛」。這樣,「大鵬」一名便由大鵬山繼而到了西涌東邊大鵬所,然後又跟隨着軍事機構的遷移,移到了排牙山西南的烏涌村側,成為新的大鵬所,也就是現今所見的大鵬所城。

 而人們為了區別新建的大鵬所城與原來西涌大鵬山下的那個大鵬,便將原來大鵬山下的那個大鵬稱為「老大鵬」或「舊大鵬」。

 在大鵬所遷去烏涌村之後,老大鵬的軍事單位原址則改成了煙墩或汛。明《粵大記》載,明代在老大鵬一地設有「舊大鵬烽堠」,《康熙新安縣誌》則記作「舊大鵬墩」,隸屬於新建的那個大鵬守御千戶所。清後期,老大鵬則設有「老大鵬訊」, 隸屬大鵬所防守營(即後期的大鵬協)。「老大鵬汛」在清後期的各式《新安縣圖》中均有標示。這說明,西涌一帶是「大鵬」的「老地址」,同時也說明,明代時,大鵬城已遷至烏涌村側現址,而原址已成了「舊大鵬」。

图1.jpg

 清《南中國海岸圖》中的大鵬營(藍框)與老大鵬(藍框)。

图2.jpg

 清末《廣州府志•新安縣圖 》中的大鵬協營與老大鵬汛。

 「大鵬城」原地址、「舊大鵬烽堠」、「舊大鵬墩」、「老大鵬訊」為同一地,就位於今南澳街道西涌社區的鶴藪村東邊500米的「南門頭」一帶。而「南門頭」一名即得名於原在該地的「老大鵬城」的之南城門。

 以上,說明了地名是移動的。

 從大鵬山開始,地名「大鵬」先是擴大到西涌一帶(老大鵬)。後來又因大鵬所的遷移,又移到了排牙山西南烏涌村側今大鵬所城位置。再後來,設立鄉鎮時,因轄區內有大鵬所城,便以大鵬為名,命名為大鵬,地名便擴大化,泛指整個大鵬鎮。最後,因大鵬鎮政府駐地在王母墟,大鵬一名便又移到了王母墟。例如,現時大鵬街道的「大鵬社區」並不在大鵬所城,而在王母墟。而大鵬所城所在的社區則是「鵬城社區」。

 「大鵬」一名就這樣從原點大鵬山一步一步移動到到王母墟,足足走了二十公里路程。

图3.jpg

 「大鵬」一地名的移動路線圖。

 這種例子不是孤例。仔細研究新安縣地圖,會發現新安縣是東西對稱的。東有大鵬所,西有東莞所(南頭城);東有大鵬半島,西有南頭半島。與大鵬的地名移動相同的,是與其對稱的——「南頭」。

 說起南頭,其在深圳更出名。南頭曾經做過東官郡郡治,亦做過老寶安縣(含東莞、香港、中山、珠海、澳門)的縣治。後來1573年從東莞縣析出新安縣後至1953年共380年裏一直是新安縣(民國又改稱寶安縣)的縣城。南頭一地名,現時保留在南頭古城與南頭街道里。

 南頭街道乃至上世紀的南頭鄉、南頭鎮、南頭公社、南頭區,之所以以「南頭」命名,亦是因其轄區內有著名的南頭城而得名。也是由原指南頭城的「一個點」變為「一個面」。而現時若細指「南頭」時,則會是指今南頭街道一帶,亦即是原墟鎮一帶,即是——大新街。這也是因為設立南頭鎮時,以此(大新街)為政府機關駐地,於是南頭一名就指向了大新街。改革開放後,分設街道時,「南頭」一名又從大新街移到了現時南頭街道範圍。

图4.jpg

 1938年地圖標註的南頭,位於大新街而不在南頭城。南頭城則標註為「寶安」(即寶安縣縣城)。

图5.jpg

 1947年地圖標註的大新街。

图6.jpg

 1958年地圖標註的「Nam Tau」(南頭),位於大新街而不在南頭城。南頭城則標註為「San On」(即新安,即新安縣城)。

 南頭鄉、南頭鎮、南頭區等,得名於南頭城。

 而南頭城最初並不叫南頭城,其原稱「東莞守御千戶所」、「東莞守御所」、「東莞所」等,是明代初期設置的一個所城,亦隸屬南海衛。明初,新安縣尚未析出,其地域仍屬東莞縣管轄。為防務需要,朝廷在原東官郡治所在地(今南頭一帶)設立衛所,名「東莞守御千戶所」。

 明萬曆元年(1573年)新安縣從東莞縣析出,該所城遂又成為了縣城、衙署駐地。

 後來,新安縣地域已不再屬於東莞,該所城便不再稱為「東莞所」,而是稱作「新安縣(縣城)」或標作「新安營」了。之後,人們因該城地處「南頭」而習慣稱其「南頭城」。

 那麼,南頭城的「南頭」又得名於何處?得名於其南邊的一個村——南園村。南園村在康熙時期原稱南頭村。在《康熙新安縣誌•都里》中,南園村被記作「南頭村」,在一都(約今南山區)管轄範圍內。

图7.jpg

 《康熙新安縣誌•都里》中,南園村被記作「南頭村」。

 南園村吳氏在南頭一帶,是大族,取得功名與官職者甚多。因此,在在《康熙新安縣誌•都里》中,南園村排在一都首位。

 在《康熙新安縣誌》與《嘉慶新安縣誌》中,南園村的吳氏取得功名及官職者,均被寫作「城外南頭人」或「南頭人」。例如,《嘉慶新安縣誌·選舉表》載:

 「正德十四年己卯科,吳預,城外南頭人,以《詩經》中式……」

 「萬曆七年己卯科,吳國光,城外南頭人,以《詩經》中解元……」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科:吳允詵,城外南頭人……」、「吳冠英,城外南頭人……」、「吳昌宗,城外南頭人」、「吳懋修,城外南頭人」、「吳世璋,城外南頭人」、「吳應昌,城外南頭人」、「吳錫齡,南頭人」……

 從「城外南頭人」可知,該「南頭」是位於城(縣城)外的,而供奉「城外南頭村」的萬曆年間的解元吳國光的解元祠,即現時位於南園村東街155號的「解元祠」,故可推斷出,吳氏的「城外南頭」亦即今吳氏的南園村。

图8.jpg

 《嘉慶新安縣誌•選舉表》中,南園村的吳氏取得功名及官職者,均被寫作「城外南頭人」或「南頭人」。

 印證這一點的,還有南園村北面的「北頭村」。「北頭」村在北,「南頭」(南園)村在南,再合理不過。而現時的南頭街道在北,北頭村卻在南頭街道之南,位置相反,顯然是「南頭」一名移動了的結果。

 那麼,南頭一名之源最早就在南頭村(南園村)了嗎?還不一定,可能南頭村之所以名南頭村,亦是地名移動的結果。即是說可能還有更早的地點,才是「南頭」一名的原點、源頭。

 一種可能,就是來源於南頭山。即是說南頭一名之源是在南頭山,即今南山區的大南山。南頭山,其因地處縣南而得名。稱「南頭山」,有1928年地圖為證,大南山在圖中標作「NAM TAU SHAN」,即粵語「南頭山」的威氏英文拼寫。還有1948年《香港九龍新界全圖》,也將大南山標作「南頭山」。當然,可能這個「南頭山」並不一定是南頭一名的「因」,也可能是「果」,即可能是因該山地處「南頭」而乾脆稱為南頭山。

图9.jpg

 1928年地圖中,南山被標作「NAM TAU SHAN」(即「南頭山」的粵語拼寫)。

 图10.jpg

 1948年地圖中,南山亦被標作「南頭山」。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源於大嶼山。即是說南頭一名之源是在香港的大嶼山。大嶼山曾名大庾山、大嵛山、大夷山、大魚山、大奚山等等,還曾名南大澳島、大濠島等,而最著名的名稱則是——「南頭島」或「南頭山」。又因新安縣當地粵語方言不分聲母「N--」與「L--」,以及韻尾不分「--m」和「--n」,以致明清時期西方人到來時將南頭山(大嶼山)按新安縣當地方言拼寫作「Lan tau shan」。而「Lan tau shan」一名再經音譯轉為漢字,一番「出口轉內銷」後,漢字卻譯成了「爛頭山」了,這波操作,一如蔣公之名被譯成了「常凱申」。

 大嶼山在早期亦有按標準粵音拼寫作「nam tao 」的,即「南頭」的標準粵語拼寫。但更多的是按方言拼寫作「LAN THAU」或「LAN TAU」的,最後,約定俗成為「LAN TAU」。這就成了大嶼山的英文名稱「LAN TAU ISLAND」——「爛頭島」的由來。其實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國內許多地理書籍、地圖,依舊常將大嶼山標作「南頭島」。

图11.jpg

 1850年代地圖中,大嶼山被標作「nam tao」(紅線處),即「南頭」的粵語拼寫。同時,在其上亦標有另一個名稱「「lan tao」(藍線處),即「南頭」的粵語莞寶方言拼寫。

图12.jpg

 1947年地圖中,大嶼山被標作「TA HAO TAO」,即「大濠島」的國語拼寫。同時,在其下亦標有另一種名稱「LAN TAU ISLAND」,即「南頭島」,後訛作「爛頭島」。

 據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網(qinghistory.cn)所載的、學者施存龍所著的《葡人入居澳門前侵佔我國「南頭」考實》,也考證了明初佛郎機(葡萄牙)人侵佔的「南頭」(亦即「屯門海澳」),所指實即大嶼山。文中一段更指出,被葡人占領的「南頭」並不是現今的南頭:

 「首先,南頭城即南頭寨本部,是廣東中部海防司令部前沿駐地,不可能讓葡人作殖民據點,葡人也不會在該地作據點(當時雙方力量對比,中方仍處優勢)。1521年,中葡在珠江口發生「屯門之役」,指揮此役的最高司令員汪鋐(時任海道副使)在臨戰前賦詩一首,題為《駐節南頭喜鄉耆吳瑗、鄭志銳畫攻屯門夷之策賦此》(註:轉引自《南頭風情》)。詩題和內容明白說明與葡人開戰之前,汪鋐駐紮在南頭寨城,而且得到南頭當地居民士紳的協助,即吳瑗等策劃作戰方案。如葡人已據南頭城或南頭半島和港灣,還談得上汪鋐駐節在那裏嗎? 」

 所言甚是。被葡人佔領的「南頭」並不是現今的南頭。因為,一,若被葡人佔領的「南頭」是現今的南頭,那麼汪鋐卻又在「南頭」坐鎮指揮戰鬥,那汪鋐是深入敵占區里坐鎮指揮麼?二,若被葡人佔領的「南頭」是現今的南頭,那麼明廷派出陸兵就可以與葡人交戰了,何用派出水師來交戰?又何來發生在屯門?

 故此,從各類史志看,大嶼山也是稱作南頭的。從上文所引述的亦得出,明初,大嶼山與南頭半島都是稱作南頭的。

 若說此「南頭島」(大嶼山)為「南頭」之原點,那「南頭」一名又如何從大嶼山移到南頭半島和「南頭村」(南園村)的呢?究竟是像大鵬一樣因軍事機構的遷移而將南頭一名帶到南頭半島,還是此大嶼山的「南頭」與南頭村的「南頭」只是巧合同名而已?這又是一個待解的謎了。

 也就是說,「南頭」一名之源,明確的只能追溯到南園村,從南園村到南頭城再到大新街,一步一步地移動到南頭街道。當然,若果能追溯到大南山甚至是大嶼山,那移動的距離就更遠了。

   註: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來源香港商報


1662599439460606.jpg

責任編輯:趙桐曲 港深地名故事 | 淺談深圳地名的擴大化、縮小化和移動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