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事講場】灣區跨境合作 解港醫療困局

【港事講場】灣區跨境合作 解港醫療困局

責任編輯:楊穎婕 2022-11-14 08:37:15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工聯會理事長 黃國

 「就醫難,就醫貴」,困擾着本地市民和在內地定居的港人。解難、破難必須有新思維、時機和決心,在二十大精神的實踐、大灣區融合發展、「愛國者治港」原則之下,推動「灣區醫療跨境合作」是工聯會團隊目前的努力工作方向和重要目標,「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期望香港市民增加獲得感和幸福感。

 醫療「三輸」之困

 長期未解

 香港現正面對「三輸」困局:病人排長龍,第一輸;政府花了龐大醫療開支但沒成效,第二輸;醫護做到嘔,是為第三輸。生命寶貴,健康第一,是人們的基本權利,也是人生的追求。讓我們看看一些數字就會明白問題的嚴重性。

 香港公立醫院新症、手術排長龍,做檢查的輪候時間亦很長。有位膝關節置換手術康復者向我表示等做手術等了十年。公院婦女乳癌檢查平均最長要等5年,可是腫瘤能在3至4個月內擴散,病者只好轉求私家醫生或無奈苦等。醫管局10月報告的數字顯示:八大專科門診的穩定新症有5個科(眼科、婦科、外科、精神科及兒科)的輪候時間均增加 ,當中眼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平均為2.75年,九龍西更長,要3.3年。醫生短缺是不爭事實,2021年政府統計顯示,2030年將短缺1610名醫生,比三年前推算1007名大增六成,每一千人只有1.9名醫生,比新加坡的2.4名大幅落後,香港需要增加約3000名醫生才能趕上新加坡的水平。近一年更有醫護人員離職離港,可預見病人輪候時間只增不減,何況人口老化必然加大問題。

 特區政府近年大幅提升醫療衛生開支,2019/20年度總開支高達1896.24億港元,1989/90年是200.24億元,投入財政增幅與問題消減似乎不成正比,可見問題未解決之同時,醫護人員工作量和工作壓力也未見改善,問題長期存在,積怨難消。

 推動灣區醫療跨境合作

 本地應對方法是否不足?可否外求呢?讓我們放大視野,以大灣區大格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以來,中央政府推出不少政策便利港人,支持大灣區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和七一重要講話中,均寄望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抓住國家發展機遇來解難,但特區政府對國家政策的對接緩慢,灣區內地城市建了快車道,香港卻開着慢車速,令人不解!我認為特區政府官員急需改變傳統「大香港」的封閉思維,從大灣區高度去研究和推出政策,才能破解像醫療這類長久困擾香港的深層次難題。

 為解決目前的「三輸」困局,我已向立法會提出「推動跨境醫療合作」的議員議案,方案包括幾方面:一、疫情期間特區政府讓身處內地的醫管局病人到港大深圳醫院復診,建議將該特別支援計劃恒常化,並將支援範圍擴大至專科手術,讓在港公院長時間輪候的病人有多一個選擇,到港大深圳醫院接受手術,縮短輪候時間,也可減輕香港公院壓力;然後在計劃取得經驗後逐步擴大至灣區內地九市其他三甲醫院,方便就近就醫。二、建議開放香港居民到內地合資格檢測機構進行檢查,並推動檢測報告跨境互認,讓有需要的市民多個選擇,避免延誤就醫。三、內地透過國家藥品集中採購,藥械成本大幅下降,如「通波仔」手術常用的心臟支架平均降幅93%,一支才千多元,同一支架在港卻萬多二萬元,如能跨境合作「國藥港用」,不單能幫特區政府「慳到錢」,亦能減輕香港患者醫療負擔,解決就醫貴的問題。早前,我曾就跨境醫療合作發出問卷調查,69%香港居民和82%內地港人希望香港醫療福利可攜到內地三甲醫院看病。可見醫療跨境合作是讓病人快一點看到醫生,不增加政府醫療開支甚至減少和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的三方受惠方案!

責任編輯:楊穎婕 【港事講場】灣區跨境合作 解港醫療困局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