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在喚醒獅子的歲月裏

在喚醒獅子的歲月裏

責任編輯:高心雲 2022-10-28 10:00:43 來源:香港商報網

    林那北

    很久很久以前——確實已經非常久了:東漢大臣、史學家班固在他所寫的《漢書·樂志》中,曾提到了一個詞,叫「象人」。按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所謂「象人」,指的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也就是說,至少在近兩千年前,北方大地上就已經有舞獅的藝人存在了。

    沒有誰會去模仿老實巴交、行動遲緩的老牛,更不會試圖讓自己變成賊頭賊腦的老鼠。一隻八面威風的獅子,披一身濃密油亮的金黃色皮毛,眼瞪四方,俯瞰眾生,稍一不爽,張嘴一吼便地動山搖了。所以,閒暇之餘,喜慶之時,當把一張獅子皮斷然披到身上,八面威風地挪騰跳躍,仿佛整個人頓時也有了一身揮霍不完的精力,更有令人臣服的威猛,頓時就娛樂了大眾,更鼓舞了自己。但中國其實並沒有獅子,它和龍、麒麟一樣,只存在於神話中。漢朝時獅子從西域傳入,人們在驚奇之餘模仿它外貎、動作,漸成獅舞。第一次舞獅的場面沒有被文字記載下來,但只要稍一閉眼細想,沸騰的喜悅之情還是立即就撲面而來了。生而為人,我們在天地間立足得有那麼多的無奈,於是像鳥一樣凌空、魚一樣遨遊、獅子一樣雄健,一直是人人深潛於心的理想,在昏晨時仰頭眺望。

    那時候置身於蒼涼高闊環境裏的北方人,還很少知道在很南很南的南面,廣東府新安縣有一個很小的村莊,村邊有一條很深的水溝。在當地客家話里,田野間的水溝被稱為「圳」,很深的水溝,那便是「深圳」了。當然這個地名始見史籍是1410年,即明永樂八年,清初年才建墟,然後漸漸繁衍壯大,炊煙日盛。等到一個叫黃連勝的小男孩在很深的水溝西面那個中叫上川的地方出生時,已經是1906年,大清王朝也只剩下五年的光景了。在這之前,比黃連勝年長五十九歲的黃飛鴻早就成為洪拳大師,已經名貫嶺南一帶了。廣東人尚武,洪拳、劉拳、蔡拳、李拳、莫拳那時已經形成,盛年男子紛紛投身其間,以熱血與激情全力錘打自己的肌肉與筋骨,強手如林,尉為壯觀。據清光緒年間的《大清縉紳全書·御前侍衛》統計,當時嶺南兩廣籍的「大內高手」達六十二名,其中來自廣東的,就多達五十三名。

    黃連勝九歲時拜師學的也是武術。世事動盪,列強接踵而至,因鴉片引發的爭戰已經持續多年。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要繼簽下,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因此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也就是自此劃境分治。這些都發生在眼皮底下,堅船利炮已經堵到家門口了,滿目瘡痍,即使有些是他不曾經歷的,也不斷從父輩口中反覆聽到。好男兒當自強,至少要憑一身過硬的拳腳安身立命啊。國弱民貧中,心憂天下的人必定都恨不得一下子生出三頭六臂,猛如虎,壯如獅,威震四方,驅敵如神。尚武與舞獅便這樣不由分說融合到了一起。

    現在已經沒有人說得清黃連勝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學舞獅的,是學武一段時間後還是同時起步?五代十國之後,隨着中原移民的南渡,興於北方的舞獅活動也漸漸傳入嶺南地區,原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因為「瑞」字方言諧音「睡」,便有人將其改為「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這項活動本來就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獅子」頭上紮有一隻角,成為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威猛粗獷,長相誇張,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起舞助興,蔚為壯觀,舞者身手越矯健,舞得就越出彩,於是學武之人肩起舞獅大任,便也順理成章了。

    年少的黃連勝登上了這個舞台,他在模仿獅子的挪騰跳躍和伏、坐、叩首中一點點長大。然後為了謀生,他赴海外,先是當海員,各國飄泊,繼而1937年,他在香港開起「敘勝堂」武館,很快名聲大噪,學藝者達上千人。這年七月,遠在北京的蘆溝橋事變發生,全國抗戰開始,兵鋒步步逼近,日子越發局促不安起來。第二年日軍在大亞灣登陸,旋即佔領了黃連勝的老家寶安縣,與駐香港的英軍隔河相持。三年後的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日軍越過深圳河,香港也淪陷了。覆卵之下,豈有完巢?憋屈支撐了幾年,熬到抗戰勝利,黃連勝終於回到深圳,回到寶安,回到他久違的上川,還是干老本行:開館授徒,授他心愛的武術和醒獅,同時行醫濟世。

    一人飾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在前引獅,兩人飾出洞獅子,在平地、平台做出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一系列動作,或到三米多高的高台翻滾,在六米多高的高杆上采青以及做出搶炮、踢炮之類的絕活;而給人拜年時,則巧妙破解主家給出的七星伴月陣、蟹陣、蛇陣、蜈蚣陣等等象形陣式,按章法逐一進行,如破七星伴月陣從正東小盆破起,依南、西、北之序,最後破中心大盆,擺出皆大歡喜對聯或吉利字樣,引來一片叫好。躲在誇張華麗的「獅子皮」之下的兩人,以四平馬步、叉步等二十多種步法,默契配合,模擬出獅子栩栩如生的造型,以及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花樣百出的各種情緒神態,憨態可掬,生機勃勃。重複別人容易,創新卻難,黃連勝的醒獅舞卻不斷出新,道具雖也是傳統的武獅造型,舞蹈動作則以洪門拳為主體,又結合五大南拳等精華,自創36點、72點、108點拳法,無論登高、跳躍還是騰轉,動作都高難驚險,地域文化特徵濃郁,力量、平衡、膽量和技巧日趨完美,成為當地奪目的文化品牌。

    滄海桑田,曾經的廣東府新安縣,現在是深圳寶安區。而黃連勝的老家上川,現在則成為一個有着三萬六千多人的上川社區,不僅有920多家商舖和130多家工廠企業,更集商貿、工業、居住於一體,配套有870平方米的科普優閒健康小公園和100多平方米的圖書閱覽室等等。2022年6月我來此參加時,沒有見到黃連勝,他已經於三十八年前,即1984年離世了。但新安街道卻特地在黃氏宗祠附近,設立一個「上川黃連勝醒獅文化館」,陳列出醒獅舞的圖片、影像和文字資料,以及獅頭、獅被、旗幡、器械、服裝、樂器等醒獅舞的道具,並細細列數醒獅傳承發展的歷史脈絡。

    我就是從館內一張張老照片裏看到黃連勝的,清瘦、精幹、五官舒展、目光如炬。在他去世後不久,他的弟子黃興良接辦上川黃連勝醒獅團, 1991年開始帶領醒獅團參加各類醒獅比賽,連續三年獲得西鄉鎮舞獅比賽冠軍。至今已發展了上合、河東、河西、開屏、臣田、鹽田、耗業和樂群等8支隊伍,骨幹團隊40人,學藝者上千,甚至連黃連勝年少當海員時曾抵達過的印度、荷蘭等地也很盛行。2016年與2017年這裏還連續承辦了「黃連勝盃」粵港澳大灣區醒獅邀請賽,以擴大醒獅舞的影響,並激發了更多年輕人投入舞獅隊伍。2019年上川黃連勝醒獅舞申遺,2021年被授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自強、健壯、歡樂、喜慶、吉祥,黃連勝一輩子所追求的醒獅技藝,正愈發得以宏揚了。喚醒獅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也是他的理想。如果地下有知,今天他應該非常欣慰。

    林那北:福建省作協副主席、福州市文聯副主席。代表作品:《尋找妻子古菜花》《浦之上》《唇紅齒白》等。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中國女性文學獎等。

責任編輯:高心雲 在喚醒獅子的歲月裏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