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舫
深冬的南粵陽光明媚,溫暖宜人。從廣州市中心出發,開足馬力一路向南,不足半小時便到了沙灣古鎮。這個在今天看來如此便捷的地理位置,近十年前卻要花上幾天甚至十幾天的時間。正是因為如此,這個看似閉塞的沙灣古鎮才得以保留。
沙灣古鎮,位於今天的廣州市番禺城區,被譽為嶺南文化的活化石。古鎮始建於南宋,算起來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翻開《番禺縣續志》,我們可以看到沙灣古鎮的歷史記載:「由廣而至番禺之青蘿鄉,前踞虎門之巨川,後依青蘿山之峻岭。玄嬌輔其左,九牛石擁其後。山明水媚,而一地迂迴,坦夷其中。」
沙灣古鎮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前踞虎門之巨川,後依青蘿山之峻岭,玄嬌輔其左,九牛石擁其後,因而在8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並保留了以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為主體的嶺南文化。
午後的古鎮是恬淡的,漫步在古鎮,如同穿梭在歷史的長廊之中。清風拂面,古音繞樑,簷角錯落,街巷縱橫、宗祠古屋點綴其間、簷緣梁枋巧飾雕琢。古鎮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古建築,並保留著「石階石巷」的古村落格局。在古鎮,隨處可見嶺南文化的印記——水磨青磚牆、蠔殼牆、鑊耳風火山牆、磚雕、灰塑、壁畫等傳統建築風格和構造;廣東音樂、飄色、醒獅、雕塑、蘭花等傳統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古老的嶺南民間建築藝術是沙灣古鎮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
沙灣古鎮保留著100多座祠堂、廟宇等古建築和商業遺址、民居遺址,其中最有名的是留耕堂。
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番禺沙灣的留耕堂赫然在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我國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廣州在此之前進入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南越王墓、中山紀念堂、沙面歷史建築群等鼎鼎大名的文化景點。由此可見,這個沉甸甸的冠冕,是榮譽,更是責任。
留耕堂,其實是沙灣何氏宗族的大祠堂,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留耕堂緣何命名?據說何氏先祖從「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取「留耕」二字,意即建祠造福後人。數百年來,留耕堂歷經劫難,屢毀屢建,屢建屢毀,能夠保留到現在殊為不易。今天人們看到的留耕堂是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何家後裔按明製品官家廟的有關規格先後共花17年時間擴建而成。《何氏事略全卷》1710年曾對此時做了記載: 「今覽舊譜,則前人亦幾費經營矣,其始建何時無可考,惟載重修始於康熙四十九年。」據考古學家、文物學家考證,依照留耕堂現存的建築形制,構件用材、裝飾工藝等實物,頭門為歇山頂式,蓮花托斗拱,四柱和兩邊底梁均為礪石所造,橫樑雕有瑞獸、花草等紋飾,頭門兩倉台外壁華板,通飾龍、馬、麒麟等瑞獸浮雕,線條粗獷,古樸傳神。從這些建築構件中可以看出祠堂屬於晚明遺物,後座及兩廊等則為清代重修之物。
留耕堂地勢北高南低,主建築佔地3334.25平方米,為五開五進形制,有頭門、鐘鼓樓、儀門、東西兩廡、拜庭、後寢和襯祠等各個部分。在這些完整的建築物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宗法禮儀的完整布局,也可以探視體現古代風水學說在營造技藝中的使用。這些建築依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對稱展開,恢宏軒敞,其建築布局、結構和典雅宏麗的裝飾,展現了高超的古建築藝術。
被譽為「七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的夏鼐,1983年曾經來到沙灣古鎮,他對留耕堂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其為「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之宮」。
過留耕堂不遠,便是清水井。清水井是一口全用白麻石砌成的長方形公用井,寬約3米、長約4米,深1.5米,四周垂直、平底、無蓋石,東、南、北設井欄。清水井沙灣地標式的構築物。沙灣古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別具特色,許許多多傳統文化熨貼地活躍在民間,如北帝誕、鰲魚舞、扒龍舟、養蘭、私伙局等。飲食文化也是可圈可點,沙灣姜埋奶享譽省港澳,傳統的菜色如雞絲釀芽菜、沙灣別茨鵝、豉椒碌鵝、狗仔粥、牛奶宴等也極具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佔地2300多畝的沙灣古鎮,正在以其獨特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魅力,成為嶺南文化的非凡樣本和重要驛站。正是因為沙灣古鎮不可提到的歷史文化內涵,它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音樂之鄉、飄色之鄉、中國龍獅之鄉、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民間雕塑之鄉、廣東省古村落之稱。古鎮街核心區居住人口大約1萬多人,原住民佔了60%左右,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圍、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是沙灣古鎮人文環境的一大特色。沙灣當地人說,不管周圍的環境變化有多大,即使是「少小離家老大還」的老沙灣人只要站在這個地方,就能對東南西北各方的情況一目了然。
沙灣古鎮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它是故鄉人的魂、異鄉人的家。不到沙灣古鎮,不會懂得嶺南文化特別是廣府文化的魅力所在。離開沙灣很多天,沙灣的一草一木、沙灣人的一顰一笑,都蜿蜒在我心底,那些神秘而悠長的往事,像一棵有生命的種子,在我心中堅定地紮根、成長、繁殖,春華秋實,羽蓋葳蕤。
後寢深7.95米,前有3級石階與天井相接,前牆兩側有精細磚雕花窗,正中有墨色屏門,門上雕飾比頭門上的屏門更加精緻。門上有窗,窗門花格嵌有貝殼磨製而成的白色薄片,既為透光,也為裝飾,簷下有華麗雕刻的花衽板,所雕四時花果、吉祥圖案等均貼有金箔,門兩側各嵌一座大型木刻透雕雀替作裝飾,堂內無柱,由東、西兩座大型金字梁架承托瓦頂,梁架簡樸無裝飾,堂內奉祀設施已不存。
惠岩祠的主建築東側附建有面闊3.6米、與祠等深的二進精緻書齋。東為「達義巷」,祠西的小巷所居住戶皆為該祠子孫,巷名亦以「惠岩」而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