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24日在新一份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中督促特區政府把握時機拆解土地房屋供應障礙,即解決發展審批流程繁瑣、公務員效率低下、缺乏社會共識三大問題。報告提出「提速」、「提效」、「提量」三大策略,涵蓋23項詳細建議,目標在短期加快房屋供應,縮短公屋輪候三分之一時間。
冀公屋輪候時間降至3.7年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估計,2026至2030年間有約23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落成,而2021至2025年合共只有約18萬個單位落成。他呼籲港府拆牆鬆綁、精簡程序,把其中12萬個單位提前到2025年或之前落成,即2021至2025年總共提供30萬個單位,年均6萬伙。假如達成此目標,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有機會由目前的5.9年大幅回落到3.7年。
黃元山(右)呼籲港府把12萬個單位提前到2025年或之前落成,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三分之一。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強調,要在短期內增加12萬個目標單位,必須加快建屋速度、提升各政府部門的工作效能和加大建屋量。
倡縮環評時間
團結香港基金認為,大型發展項目在前期規劃階段,港府就應該整合不同條例的持份者諮詢,並縮減環境影響評估的調查及報告製作時間。在土地收回及清理階段,應推合適機制,以善用私人市場力量去加快整理業權,並根據棕地營運者、農戶等不同佔用人的需求而作出安排,以加快土地清理。
至於私人項目,在規劃階段須精簡城市規劃程序,例如縮短「制訂圖則程序」的法定時間,或容許發展項目在取得S12A規劃許可後就能啟動後續步驟。
籲標準金額制度延至所有農地
報告又建議港府精簡城市規劃程序;檢討綠地比例;簡化地契修訂;訂立修改地契申請審批時限;研究延伸「標準金額」補地價制度至所有新界農地;按面積和業權分布分拆「綜合發展區」用地;加快市區重建步伐,包括減低強拍門檻、研究地積比率轉移、採取更具彈性的收購賠償等。
由於私人住宅發展涉及多個政策局及部門,報告亦建議港府加強項目促進辦事處的職能,協調並理順不同部門的要求,以加快審批過程。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贊同,相關法例都有需要提升,政府部門需要改組。(記者 鄭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