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葉建明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日前發布。這意味着粵港澳大灣區走向高質量發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一國兩制」實踐邁向新的階段。新時代,新機遇,香港青年正實實在在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真實的工作生活環境。
隨着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發展就成為熱門話題,引發各方高度關注。先期「吃螃蟹」的青年早已經在大灣區探路,有的已經成果綻放,為後來者提供經驗。
更多港青投身灣區建設
習近平主席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不久前全國政協港澳台僑界別部分委員視察粵港澳大灣區,雖然視察重點是規劃綱要出台兩年來大灣區粵港澳融合發展、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情況,但視察中,港澳青年融入大灣區的話題大家也十分關注,並在視察中就各重大合作平台了解機遇,提出建議。
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截至2016年的統計,有8.25萬名香港居民在內地工作,當中有6.79萬在廣東省。而今年5月公布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目前至少有37.14萬名香港居民在內地營商、就業、學習及定居。比5年前數字足足多出4倍多。雖然沒有港人在廣東的具體統計數字,但按照港人赴內地的一般規律及5年前的數字類推,相信在大灣區的港人依然佔37萬人數的大頭。據了解,今年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及省直事業單位,更是直接面向港澳應屆畢業生招聘9464個崗位。
這或許意味着,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後,已有更多香港青年通過大灣區的「試驗田」,投身到灣區建設中,開始逐夢人生。
不可否認,目前到大灣區發展的年輕先行者尚不算多,更多青年跨過深圳河尚需時日。據悉,除了「心魔」須破解外,多數年輕人對大灣區發展依然不了解,對未知的「恐懼」令他們觀望徬徨。同時社會上也有一些不盡不實的分析誤導年輕人。這需要各界多做介紹,並提供更多渠道幫助港青正確認識大灣區以及大灣區帶來的機遇。
同時,香港青年需要主動克服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對於大灣區的認識,需要有發展及長遠的眼光,對自己人生的整體規劃,也需要有對國家的信任和對自己的信心。只計眼前不看長遠,或許會令一些人錯過轟轟烈烈的大時代。正如四十多年前改革開放一樣,當時內地市場經濟並不成熟,規則制度、甚至法治都不健全,但就有一批敢於吃螃蟹的香港人,面對風險,更相信機遇就在眼前。他們的眼光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今天,我們為什麼向青年推薦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首先,作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目標方向是世界著名三大灣區,紐約、舊金山、東京灣區,前景清晰。
其次,在過去近三年時間裏,國家及廣東不斷出台政策,改善粵港澳經濟融合的環境,破除港澳居民赴灣區創業就業的障礙。包括開放創業就業領域、社保醫保、購房廉租房,甚至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特別是最近公布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與《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對妨礙融合的體制機制、制度障礙進行改革試驗。這表明國家一直在正視香港與內地的某些差異,以政策手段先行解決這些差異。
隨着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更有條件解決很多眼下認為的困難,惠及在灣區工作生活的港人。諸如有人認為,港青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兩地薪酬待遇差異大。但這未必就是長遠現象,如果拿購買力來算,香港僅僅是住房一項,就較灣區望塵莫及。
正所謂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是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還是不知不覺,考驗的都是大局把握和長遠眼光。希望香港青年「風物長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