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在取消高校自主招生的同時,首次在全國36所高校開展「強基計劃」招生改革試點。如今,首批被「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已步入大學校園開始學習。「強基計劃」究竟招收的是什麼樣的學生,報考有哪些要求,對未來的學校教育會產生影響嗎?
解讀一:「強基計劃」青睞什麼樣的學生?
今年首次實施「強基計劃」,很多考生和家長對這項招生改革還不是很清楚,大家想知道,高校通過「強基」想招什麼樣的學生?學生具有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報考?競賽在「強基計劃」招生中有作用嗎?
新招生方式帶來多項改革創新
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
今年,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圍繞「為國選材、厚植強基、拔尖領軍、創新未來」的人才選拔培養定位,進行了多項改革創新,包括實行書院制培養、理-工雙學士學位、科教協同以及本-碩-博銜接等創新型培養模式,打通評價、選拔、培養和後續發展多個關鍵環節等。經過科學、公平、公正的考核環節,最終選拔出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優秀學子。
在招生專業設計上,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分為三類:包括基礎理科學術類專業、基礎理科工程銜接類專業和基礎文科類專業。其中,基礎理科工程銜接類專業是清華大學結合自身學科特色和優勢,針對國家關鍵領域所設立的創新特色專業。該專業設計了21個理工雙學士學位,力圖培養一批兼具基礎科學厚度和面向前沿問題的拔尖創新人才,既突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理科專業的支撐引領作用,又與當前國家在高端晶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前沿領域的迫切需求緊密相連。
在人才培養環節上,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加強選育銜接,專門設立了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5個書院,並聘請了5位在校內備受尊敬、教學科研有深厚造詣、富於管理經驗和育人情懷的知名學者擔任書院院長。這些書院突破一般專業院系束縛,配置全校資源,讓最合適的老師教最合適的課程,同時,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通專融合的教育體系,強化「寬口徑、厚基礎、重交叉」的培養理念,持續探索因材施教的培養模式。書院還實行小班制、導師制,營造師生互動氛圍,建立更加緊密和諧的師生關係。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五個書院沒有自己的學科和專任任課教師,書院的根本任務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成效,使得同學們在本科學習期間獲得廣闊的成長空間和更大的成長幅度,為將來成才報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今年,共有939名優秀學子通過「強基計劃」被清華大學錄取,被錄取的學生分佈於數理基礎科學、化學生物學、理論與應用力學等11個「強基計劃」招生專業中,其中不乏諸多傳統意義的高分考生、在基礎學科方面有突出特長和天賦的學生,很多人都是放棄了熱門選擇,最終選擇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比如,畢業於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學的劉志成曾經在第3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中獲得金牌,具有破格入圍「強基計劃」的資格。在高考中他發揮穩定,取得了715分的高分。在分數遠高於清華大學在河北理科錄取分數線的情況下,他報考了清華大學未央書院。畢業於廣東省廣州市第六中學的劉洋在今年5月就堅定地選擇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高考成績為716分的他最終被清華大學致理書院錄取。「作為在中國發展上升期出生長大的新一代青年,我肩負着『少年強則國強』的責任和擔當,我必須為國家基礎學科和重大戰略領域做出自己的努力。」問及他的選擇,劉洋這樣回答:「我是前人奮鬥成果的享受者,也應該是前人奮鬥經驗的繼承者,更應該是未來事業的開拓者。我一定不負青春,做『強基一代』,努力建功新時代!」
解讀二:報考後為何不允許轉專業?
一些考生反映,報考「強基計劃」只能報考某高校的某一專業,而且錄取後不允許轉專業。對此,很多人認為這是國家為了照顧某些冷門專業而對其進行的「捆綁式」錄取與培養。再加上對將來能否保持對所選專業的興趣不確定等因素,一些考生對報考「強基計劃」產生了顧慮。
有利於保持連續學習和研究興趣
北京十八中校長 管傑
產生這種報考顧慮,是因為部分考生和家長對國家「強基計劃」政策的理解有誤,對考生個人將來的專業發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缺少深入的理解。
「強基計劃」的推出,是為了解決國家對優秀基礎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不是對某些所謂冷門專業的照顧。國家的繁榮和強大需要一大批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和大師級人才的支撐和推進。但是,中國當前的這些人才儲備與現有的經濟、科技、教育的總體規模和發展水平還不相稱。所以,國家提出「強基計劃」,旨在大力培養關鍵領域和緊缺的基礎學科人才,為中国科學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賦能,而不是用「捆綁」的方式照顧所謂的冷專業。國家進行巨大投資、重點培養的人才,一定會讓其發揮重大作用。明確了這點,考生和家長也就沒必要擔心「強基計劃」考生將來的出口問題了。
參與「強基計劃」試點的36所高校都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他們集中力量對「強基計劃」考生進行重點培養。至於不允許考生轉專業,是因為教育具有連續性,特別是基礎專業,更需要學生進行長期的陶冶和持續的科學訓練,這也體現出「強基計劃」選拔和培養人才的精準性和科學性。
從以往的經驗看,高校開設的很多專業,高中生大多沒有接觸過,所以客觀上存在着高中生對高校開設的專業認知膚淺的問題,學生進入高校後難免會出現專業興趣轉移,從而出現學生中途要求轉專業的現象。而「強基計劃」專業與基礎教育階段開設的學科有明顯的對應關係,學生對其擁有較長時間的接觸和了解,在全面權衡的基礎上進行自主選擇,更容易保持連續學習和研究的興趣。
實際上,「強基計劃」考生在本科階段不允許轉專業,但在碩士、博士階段既可在本專業繼續深造,也可轉到相關專業進行學習和研究。基礎專業相對寬泛的特點,會使「強基計劃」考生在報考研究生時擁有更多的專業選擇,而且也更有利於研究生階段科研成果的產出。
總之,「強基計劃」為有志於從事基礎專業學習的學生開通了綠色通道,是一種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鮮明時代價值的制度創新。
解讀三:高中階段應該做哪些準備?
「強基計劃」的實施,不僅是高校招生的變化,也會對未來高中教育產生影響。高中應該做哪些準備,才能與高校招生順利銜接呢?
搭建平台引導學生創新與發展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校長 陸雲泉
從表面上看,「強基計劃」是高考報志願的時候選擇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但實際上卻引發我們對於高中教育的思考,即如何通過構建完善、科學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從而培養創新人才。
秉承這一理念,我們學校構建了「三層八維」課程體系,分為基礎層面、拓展層面和拔尖層面,通過若干組織架構保障實施。比如,我們成立了翔宇學院,下設兩個書院,其中,四宜書院通過在職業體驗基地、志願者實踐基地的項目學習,加強學生與社會、企業的對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浩然書院通過學生講壇、教師論壇、名家講堂,培養學生擔當品格、公民意識、家國情懷、人文修養。
在課程教學方面,我們成立了英才學院,下設4個書院。一知書院,對接五大聯賽;學森書院,主抓科學探究;圓明書院,主抓人文藝術;六韜書院,培養領軍人才。英才學院構建了一些特色的課程,比如大師引領課程、科考活動、實踐課程、航天特色課程等,並向全教育集團的學生開放。英才學院的學生可以申請免修某些課程或者跨年級學習,打通了學段和校區,實現混齡學習,學習方式、評價方式都有本質的變化,具有一體化培養的優勢。
目前,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軍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支持下,部分國內高水平專家和院士領銜在英才學院創建了實驗室,並親自指導。我們和國科大合作,在圓明園校區試點開辦了「國科大科技創新實驗班」,在其他校區開展「2+4貫通培養」項目實踐。我們設立了院士、科學家和博士工作站,零距離輔導項目班的學生,協助學校推進科技教育項目落地。此外,我們還和清華大學開設了生命科學實驗室、智能無人系統實驗室;和同濟大學合作實施「苗圃計劃」,成立了同濟實驗班、未來影像工作坊、全球數字工坊,讓學生接受不同風格的教育;和軍事科學院創新學院合作,建立智能操控與對抗實驗室、納米衛星實驗室;和北京理工大學進行合作,建立了先進與智能車輛技術創新實驗基地,大數據與金融工程實驗基地;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建設機械人實驗室……
總之,「強基計劃」背景下僅看高考成績是不夠的,高中教育要搭建起多元平台,配套相應機制,這樣才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分析與對策
如何科學看待「強基計劃」
中國教科院研究員 儲朝暉
新學年,實施「強基計劃」的第一批學生走進36所試點高校校園。與130餘萬人報名的火爆相比,錄取時則有部分高校沒有招滿,這一反差顯現出招生高校與考生和家長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傳遞不及時的問題,考生和家長對這項年初公佈實施的項目了解不夠,社會認識不夠充分,各項目實施高校也在探索的路上。
報考的「熱」與錄取的「冷」之間的差是怎樣形成的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作為取消自主招生之後首個可能帶來「降分錄取效應」的國家計劃,降分的幅度比自主招生小,被一些考生和家長認為照顧不夠;二是招生的專業主要是顯得相對冷門的基礎學科,需要學生有更大的奉獻精神和意願,需要有「坐冷板凳」的準備;三是它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國家和社會的需求,未能充分轉換為學生與家長的需求,雙方對未來的期望未能充分合一;四是自主招生報名的門檻雖比「強基計劃」高,但進入自主招生後學生比「強基計劃」有更多靈活變動的通道;五是大量報名者有較強的進「強基計劃」項目實施大學意願,卻未必想進入「強基計劃」的實施過程。上述因素導致一些考生與家長在報名之後產生搖擺,當看到自己的裸分出來後發現有自認為更好更靈活的選擇就放棄進入「強基計劃」的後續招生進程,各項目高校都出現一些學生棄考的情況。
「強基計劃」的「基」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強基計劃」怎樣做強,教育行政部門和項目實施高校無疑需要在對第一年實施狀況進行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優化。依據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基本原則,建立更加高效靈活的招生和培養機制。同時,需要社會各方,尤其是考生對這個項目與自身成長發展及未來生涯的內在關聯有更加充分的認識。
首先,考生需要善於將自己的「強志」與「強基計劃」結合。考生需要對自己的優勢潛能與社會需求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確立更加明確的志向。高校則可考慮對有充足證據證明志願比較強的考生適當放低考試分數線,挑選真正有志者。
其次,考生要善於在「強基計劃」展示的國家戰略需要中找到自己成長發展需要的對應關係。「強基計劃」所展示的國家戰略需求已經過各方面廣泛篩選,是真實的、穩定的、長期的。而不少考生憑自己所獲得信息判定的未來社會需求常因信息不充足而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至少減少了因自己的判斷不準確而付出的機會成本。
第三,信息不及時、不充分、不對稱是當下「強基計劃」的基本狀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高校與考生建立更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機制,考生或家長需要積極參與,及時獲取或諮詢相關信息,使自己的選擇以充足的信息為依據,遇到變化也能靈活處理。
最後,基礎專業的廣普性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豐厚的基礎。這點不少考生與家長未有充足的認識。在本科階段從基礎學科起步能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寬廣的機會,也有利於培養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寬闊的視野和廣泛的學習興趣。
當然,讓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孩子被選拔出來,不僅是大學的事,也是一個孩子成長成才的過程,還應該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一攬子計劃。
名詞解釋:強基計劃
今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稱為「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專業招生。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後,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5%),然後根據考生志願,由高到低順序錄取。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可以破格錄取,其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