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最大航空公司國泰宣布大規模裁員重組的消息震驚全港。國泰一次性裁員近6000人,且停止旗下港龍航空運營,此次裁員行動不僅是國泰史上最大,亦創下本港歷史最大規模裁員,而「幸運」留職的國泰員工還要面臨不同程度的減薪。不少港人唏噓「國泰挺過了沙士,卻熬不過今次疫情」。
失業率或將繼續被推高
國泰的史上最大規模裁員只是疫情中廣大受打擊行業及公司的冰山一角。連如此大型企業都不得不選擇以裁員來縮減開支、勉強續命,更何況更多的中小企業乃至小商戶。有學者擔憂,國泰裁員或將成為本地「裁員潮」第一炮,隨港府保就業計劃效應已經見頂,但疫情依然未結束,陸續將有更多企業和商戶宣布裁員或結業,如此,香港失業率將繼續被推高。
疫情打擊本港經濟,港府不斷動用財政儲備「保就業」、「保飯碗」,合共三期的防疫抗疫基金幫助不少企業挺過了過去數月,可是未來呢?從目前形勢來看,疫苗問世至少要待明年,而全球疫情何時結束還是未知,港府不能坐看愈來愈多企業加入大規模裁員潮或結業潮,而財政資源亦必須審慎使用。因此,在本地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前提下,逐步重啟經濟才是最根本救市方法。
隨着疫情逐漸受控,港府連同本地不少行業及企業已經陸續開啟刺激內需市場,比如受困許久的旅行社組織多種本地遊項目,酒店餐飲推出各種優惠項目吸引本地消費者,香港快運和港航等航空公司更開創環港飛行路線。疫情之下,市民出不去,境外遊客進不來,刺激內需成了唯一的無奈選擇。
靠港內需救經濟 程度有限
不過,不同於內地市場廣闊,擁有逾13億消費群體,刺激內需可快速帶動經濟反彈復蘇;本港只有700萬人口,內需市場對經濟刺激作用有限,而香港一直是一個外向型的細小經濟體,經濟發展很依賴外部市場。就以受疫情衝擊最大的旅遊服務行業為例,上月訪港旅客量僅得9132人次,按年暴跌99.7%,每日新訪港人數寥寥無幾,拖累香港旅遊、餐飲、零售、航空等相關服務行業陷入長期停滯的「寒冬期」。因此,若要從根源挽救香港經濟和眾多苦苦掙扎的企業和失業者,需要逐步有序恢復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往來。但通關必須是在保證防疫要求及本地疫情不反彈前提下進行,因此,恢復交往的國家和地區必須滿足已把當地疫情控制較好。港府與新加坡政府達成第一個旅遊氣泡,而坊間呼籲實施健康碼、恢復與內地和澳門來往的聲音亦愈來愈多。本港與內地和澳門無論在經濟還是社會交往等方面聯繫都十分緊密,內地旅客和市場是幫助香港經濟盡快走出困境的最大支柱動力;而封關更導致許多跨境家庭長期承受分離之苦。
但正如澳門特首賀一誠此前接受港媒詢問何時恢復與香港通關時回覆,要待香港本地疫情受控,被國家列入「低風險」地區之後才作考慮。可否通關的主動權已不在香港手中,本港只有繼續做好本地疫情防控,盡早爭取本地確診「清零」才能擁有更多底氣和空間挽救經濟。(趙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