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6

「滬港通」遇冷探析

2015-10-09
来源:香港商報

  顏安生

  自去年11月17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正式啟動「滬港通」以來,滬港通運作接近一年時間,雖然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但市場反應冷淡卻是不爭的事實,除了在今年4、5月份A股市場火爆時期的個別交易時段,「滬股通」的額度被用盡,在絕大多數交易時間里,無論是「滬股通」還是「港股通」,其額度都少有投資者問津,這種情况一直持續到現在。市場本來對「滬港通」寄予很高期望,為何會出現如此令人意外的結果呢?

  五大原因反應冷淡

  原因之一是「滬港通」開放度太小,把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排除在「滬港通」機制之外。第一,門檻限制,即普通投資者需要有50萬元的保證金,僅這一門檻已經將絕大多數散戶拒之滬港通門外;第二,選擇限制,即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管道只能投資香港股市中的268隻大盤股,這一規定大大降低了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投資意欲;第三,額度限制,亦即給予滬港通每天的投資額度為235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港股通105億元,滬股通130億元),這一額度對於兩地多達逾萬億元的日均成交量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如果要大規模介入滬港通,需要多次多日才能完成,而期間由於股市千變萬化,很可能遭遇風險或者錯失良機,從而令投資者望而卻步。

  原因之二是香港與內地的投資者彼此還不熟悉對方的市場,絕大多數投資者不敢貿然進入一個陌生的市場。事實上,香港股市的散戶投資者,只占港股市場投資者比例約二成左右,而內地股市的散戶投資者雖然占比高達八成,但大多都是「大媽」、「大伯」,他們沒有專業投資視野,更沒有什麼專業分析,其投資特點基本上是聽消息跟風,彼此相互影響。由於港股市場離A股投資者太遠,資訊缺乏,自然進入不了普通投資者的視線。

  原因之三是在「滬港通」之外已經有了「潜水艇」(即香港與內地投資者通過其他不公開渠道投資對方股市),有香港專業人士分析,「潜水艇」規模應不低於「滬港通」規模。據悉,早在「滬港通」開通之前,兩地一些機構投資者已通過不公開的渠道投資對方市場,而且這種渠道沒有「滬港通」的種種限制,滿足了部門有意參與對方市場的兩地投資者需求。

  原因之四是市場已經提前消化了「滬港通」的利好,正式啟動之后市場表現反而平淡下來。原因之五是內地QDII教訓影陰揮之不去。在2007年前后內地QDII基金如火如荼時期,而且當時正盛傳「港股直通車」的重大利好,很快,這些基金投資者便發現,他們之前的判斷大錯特錯,但為時已晚,所有的QDII基金無一倖免地遭遇大洗倉,血流成河。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