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生
眾所周知,2014年10月在美聯儲宣布QE正式退出歷史舞台之后僅一天的10月31日,日本央行出人意料地對外公布,日本將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決定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將基礎貨幣年供應量由70萬億日圓增加至80萬億日圓,將日本債券購買規模每年增加30萬億日圓。日本央行貨幣政策委員稱,貨幣寬松有可能長期持續。按照日本央行的做法,2015年底日本央行將向市場注入基礎貨幣突破350萬億日圓,迫近美國的約450萬億日圓(約4萬億美元);在寬松資金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方面,日本這一比值將達到70%,遠遠超過美國的20%和歐洲的10%的水平,在世界範圍看也實屬罕見。如果寬松政策持續至2017年上半年,日本向市場注入的資金量將遠遠超越美國。當時,日本央行的這一舉措被市場形容為貨幣版的「偷襲珍珠港」。歐元區圖恢復增長動力
進入2015年,繼美國、日本和英國之后,量化寬松(QE)接力棒傳遞到了歐元區。2015年1月22日,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宣布推出每月600億歐元大規模國債與其他債券購買計劃,啟動全面量化寬松。購買時間從2015年3月開始,每月購買600億歐元(1歐元約合1.1365美元),持續到2016年9月。若歐元區通脹回升到接近2%則將停止購債。歐洲央行同時強調,如果有需要將會持續購債,直到通脹改善。這意味着歐央行購債總規模有望達到1.14萬億歐元。
那麼,為什麼歐元區要在這個時候實施QE呢?原來,自2009年底爆發歐債危機以來,歐元區經濟一直處在低迷不振的衰退邊緣,內部需求嚴重不足。據歐盟統計局公布資料顯示,歐元區2014年12月CPI終值同比下降0.2%,自2009年以來首次跌至負值;2014年11月份歐元區失業率仍然高企,為11.5%。加之歐元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競爭力下滑,以及綜合需求不足等問題,令經濟難有動力與起色。歐元區所面臨的通縮困境與高失業率迫使歐洲央行不得不采取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企圖恢復歐元區內生增長動力。
正如當年美國實施QE對全球金融市場所引發的震動效應一樣,歐元區的QE也立即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冲擊。市場認為,歐元區的QE無疑是貨幣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事實上,瑞士、丹麥、加拿大、澳洲央行都緊隨歐洲央行的QE舉措紛紛加入降息行列,大出市場預料;而在外匯市場方面,歐元兌美元匯率自歐洲央行公布消息后出現直線跳水,下跌逾1%,與此同時,歐元兌人民幣也出現跳水,人民幣在歐元與美元之間一升一貶;大宗商品方面,由於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具有較強的避險功能,歐元的貶值則有利於黃金等貴金屬價格上升,同時,生產類大宗商品也會受到一定支撐,但由於全球性的通縮與需求下降,歐元區的QE對大宗商品市場影響有限。對中國負面影響有限
那麼,歐元區的QE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呢?首先,人民幣兌歐元將呈現升值態勢,中國進口歐元區產品將會變得便宜,同時,出口歐元區的中國產品將更昂貴,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將不利於中國的出口和貿易競爭力。但考慮到歐元區經濟與中國經濟的互補性較強,加之歐元的貶值幅度相對有限,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呈現貶值狀態,因此,中國整體出口應該不會受太大影響;應該看到,中國企業正在全面走出去,歐元的貶值有利於中國企業加強對歐元區的投資力度,降低投資成本;當然,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歐元的貶值是一個利好消息,因為無論前往歐洲旅游還是留學,開支都會隨歐元的貶值變得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