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君
冬月,清晨,維港仿佛還在睡夢中。
憑窗望去,遠處的港島國際金融中心及會展新翼,籠罩在淡淡薄霧中。
近處的啟德郵輪碼頭,停靠着兩艘郵輪,其中一艘巨大無比,幾乎佔據全部泊位的一半還多。
今天計劃去九龍寨城附近的東頭邨看看。距離倒是不遠,只是坐地鐵不能直達,要步行一段。
也許有巴士能到那裏,不過巴士的路線一向很費腦,經常看不大明白。
於是,本着特種兵「簡單直觀,多用雙腿」的原則,我一般出行就是地鐵+步行。
一座城市的底蘊,需要我們用疲憊的雙腿和不知疲憊的心去感觸探尋。
從觀塘的牛頭角站上地鐵,沿觀塘線向西北,四站地來到黃大仙站。
黃大仙站D2口出來,北面是黃大仙祠和獅子山,南邊方向就是九龍寨城和東頭邨。
為什麼來東頭邨?
因為這座屋邨歷史上與香港商報關係巨大,可以說商報的創刊,起因就是東頭邨,當時叫東頭村。
73年前的1951年11月,東頭村木屋區發生一場大火,致使上萬人無家可歸。
東頭村是現在東頭邨的前身,因居民聚居在九龍寨城東邊城牆外而得名。
據介紹,1910年孫中山兄長孫壽屏曾居於東頭村,並在此招募同盟會會員。
二戰後內地難民來港,東頭村成為香港安置難民主要木屋區之一。
1951年11月21日,東頭村木屋區發生大火,港英政府救災不力,並禁止災民在原地重建,慾將他們遷至更加偏遠的徙置區。
災民一時間怨聲載道,拒絕搬遷。
祖國內地同胞對災民伸出援手,不斷籌集救援物資,並計劃組織粵穗慰問團,前來慰問東頭村災民。
1952年3月1日,粵穗慰問團入境香港被港英政府無理阻撓。消息傳來,正在九龍尖沙咀火車站準備迎接同胞慰問團的萬余香港市民,非常憤怒,與警察發生衝突。
歷史上稱之為「三一事件」。
事件中,港英政府調集軍警鎮壓示威群眾,造成一名工人死亡。
香港進步報紙紛紛發聲,譴責港英當局野蠻行徑。港英當局以「煽動」罪名,慾強行關閉這些報紙。
為避免言路被封,進步人士緊急將當時香港《經濟導報》的碼頭《標準行情》,註冊為香港商報。
1952年10月11日,香港商報創刊。這份報紙自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愛國愛港、抗議暴政、服務市民的輿論陣地的作用和使命。
今年是香港商報創刊72周年。70多年風風雨雨,滄海桑田,商報始終與香港同心,與時代同行,譜寫了香港報界的精彩華章。
從黃大仙地鐵站向南行。
通常情況下,南方人是不分東南西北的,只說前後左右。
而對於從小生長在北方的我,自動識別方位成了一種本能習慣。到了陌生區域,大腦會藉助地圖,識別東南西北方位,並自動開啟 「人腦導航」。
一般情況下,這「導航」都很準。這點很像蘇芮歌中唱到「跟着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腳步越來越輕,越來越快活」。
向南經過黃大仙下邨、黃大仙文化公園,就來到滿是「東」字頭的區域。
首先是東頭村道,這是一條主幹道。然後是東發道、東隆道、東正道、東利道……等等。
東頭村如今改建成東頭邨,是政府的大型公共屋邨。東頭邨又分為東頭一邨、東頭二邨,屬於黃大仙區。
後來東頭一邨改建為東匯邨,東頭二邨至今保留着。
來到東頭邨,每座樓宇都是一個帶「東」字的名字。逸東樓、欣東樓、旺東樓、茂東樓、安東樓……等等,這算是和「東」字幹上了。
東,在中華文化中本有蓬勃向上之意,頗為吉祥。
這裏大量使用「東」字命名,既有吉祥寓意,更主要還是東頭村的緣故。
東頭村因在九龍寨城東邊而得名,現在的東頭屋邨與九龍寨城公園也僅是一路之隔。
九龍寨城過去是魚龍混雜之地,如今全部拆除,建成公園,守着這麼一大片公園綠地,周邊社區的幸福指數自然很高。
東頭邨,還有剛經過的黃大仙下邨,環境整潔,設施完備,樓宇普遍十四五層,密度不大。在石屎森林密布的香港,算得上是個清幽的社區。
屋邨中隨處有小型公共區域和休閒設施,籃球場、網球場一應俱全。
屋邨裏人不多,大多是老年人。倒是屋邨中央市場的茶餐廳坐滿了人,生意不錯。
在東頭邨居民協會的布告欄,看到有組織居民旅遊的、聚餐的,還有組織團購商品的各類海報。這個組織挺活躍。
協會一位很富態白淨的大媽看到我這個陌生面孔,主動問有什麼事情,很熱情很友好。
經過附近一所學校,布告欄張貼著活動海報,學校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合辦線上參觀和互動活動。真心羨慕現在的孩子們,從小就能與國家頂級文物館進行互動。
屋邨區域很大,走累了,在公共區域一張座椅上休息一下,周邊是花花草草,還有嘰嘰喳喳的鳥兒。
獅子山下,東頭屋邨,和睦鄰里,守望相助。
看到這些溫馨景象,作為因東頭村火災而創辦的報紙的媒體人,我很欣慰。
(作者係媒體人、重度文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