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華,長沙理工大學文新學院新聞系教師,2005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入職,自此在教育園地默默耕耘近二十載。她的簡歷上滿載嘉獎:2024年長沙理工大學課程教學優秀獎,兩次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能手」稱號,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與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負責人。
曾志華將她的課堂稱為「無界課堂」,她堅信:「實踐乃最佳課堂,要鼓勵學子們跨越課時和教室的界限,親身體驗,勇於實踐,激發自己的潛能。」這意味着,她需要將自己的時間、精力乃至情感,毫無保留地傾注在學生身上。她的一言一行猶如燕子銜泥築巢,雖點點春泥難構築宏偉大廈,卻能為學生壘砌起學習和生活的幸福小窩。
新聞小切口彰顯家國大敘事
在《雲嶺傳媒工作坊》課堂上,曾志華以成果導向設計了獨具特色的課程,分設新聞評論、視頻賬號運營、學科競賽三個項目,以產出對外發布的新聞作品、平台垂直賬號內容、各類學科競賽作品為目標,引導學生直接步入新聞、新媒體作品生產環境,在情境中磨鍊提升新聞專業技能。
「這麼大的選題,我們能做好嗎?」當領到拍攝深中通道這個任務時,學生馮馨、郭嘉瑜、劉瑤瑤心生怯意。深中通道作為全球跨海集群工程中建設難度頂尖的傑作,生動詮釋了「中國速度」與工程創新的非凡魅力。學生們打起退堂鼓,實因對這一國家重點工程了解不足,加之其與學校距離遙遠,令人倍感壓力。
得知學生們的想法後,曾志華先是聯繫上深中通道所在地區的校友,搜集了關於工程的基本信息和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待同學們對採訪目標有了初步印象後,她又與學生共同擬定採訪思路與提綱,細緻入微地規劃了實地拍攝細節。在曾志華的帶領下,學生們抽絲剝繭般將一個宏大目標逐步拆解為一個個小任務,並在逐一完成這些具體任務的過程中收穫成長。最終,同學們的作品被媒體報道,引發好評。
「既然是為新中國華誕獻禮的作品,那麼題材一定要重大,通過小切口反映中國大發展,也能讓學生在這種採訪實踐中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曾志華說。
深中通道的採訪拍攝是曾志華「無界課堂」的一個縮影,也是《雲嶺傳媒工作坊》課程的重要嘗試。這門課猶如一把鑰匙,為學院大三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往新聞實踐世界的全景式大門。
作品是慢慢「磨」出來的
2023年秋,學生李皓雲和小組成員萌生了到碧湘街菜市場拍攝微紀錄片的想法,旨在捕捉長沙令人沉醉的煙火氣。然而,這部紀錄片的誕生之路並非坦途。
當學生們肩扛設備踏入菜市場,面對陌生人的警覺與不友善,大家心生畏懼,幾欲放棄。「關鍵時刻,我決定與他們一起去拍。」曾志華說。
再次踏入碧湘街菜市場,曾志華帶着學生與攤主們閒話家常,逐漸打開了他們的話匣子,道出拍攝意願時,大多數人欣然應允。
參與拍攝的學生謝佳林頓悟:「老師告訴我們,不要着急請求什麼,先聊天,這不就是新聞採訪的技巧之一嗎?」
然而,在拍攝過程中依舊湧現諸多挑戰。例如,鏡頭中捕捉到的生煎包製作聲過於嘈雜,嚴重削弱了視頻的美感,迫使團隊不得不進行補拍。
面對此景,曾志華耐心帶領同學們逐幀剖析視頻,重新設計關鍵鏡頭的拍攝角度和收音方案,鼓勵他們切勿半途而廢。果然,重新剪輯後的視頻效果顯著提升。
最終,近15分鐘的《和我去菜市場走走——長沙碧湘街》在B站上線,有網友點讚解說詞「寫得很有《舌尖上的中國》的味道」。該作品也受到省內專業媒體關注,並派團隊前往碧湘街深入拍攝。同學們得知此消息後備受鼓舞。
「無界課堂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曾志華坦言,「它要求我們不能再一成不變地執行教學計劃,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尤其是新聞作品不夠理想時,老師必須及時幫助,為學生們增加信心,讓他們仍有繼續打磨作品的動力。我希望,大家都能用工匠精神去創作作品。」
通過《雲嶺傳媒工作坊》,曾志華指導學生近三年在省級以上媒體獨立發表新聞作品近300篇(件),自製紀錄片、綜藝、專題等視聽作品數十個,首發媒體閱讀量累計達兩千萬之多。
新聞攝影課裏的「角色轉換」
在主講的另一門課程《新聞攝影》中,曾志華更是摒棄了照本宣科的陳規。很多時候,她會與台下的學生身份調換,「翻轉」課堂。
「我已經將教學課件發到班級群,希望各位『小老師』好好準備下一節課的內容哦!」曾志華鼓勵學生自行尋找契合知識點的新聞案例,並上台擔任一日「老師」,讓台下同學「好好問」「盡情問」,引導台上台下的學生共同思考,充分調動整個課堂的積極性。
時常將課堂交給學生,並不意味着曾志華在備課上的放鬆。在日常生活中,她時刻注意捕捉與課程緊密相關的時事熱點素材,並迅速將其記錄下來,巧妙地融入教學之中。她引領同學們欣賞、模仿並自主分析這些生動案例,待同學們掌握基本拍攝規律後,再鼓勵他們在此基礎上大膽構思,勇於創新。
2020年高考期間,《湖南日報》發表了一篇關於「一字馬」女孩的新聞攝影報道,曾志華不僅精心收集了這篇報道,還設法聯繫到拍攝該作品的記者,並對其進行了深入採訪。在課堂上講授該案例時,她更是連線記者,讓學生與之互動提問,交流心得。
為了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曾志華在智慧教學平台上創新性地設立了新聞攝影「線索池」,以課程積分為「誘餌」,鼓勵學生積極「投餵」,並在期末理論考試中,從「池」中捕撈「魚兒」,將其作為鮮活的考試素材。這一舉措不僅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深化了對新聞攝影的認知,更顯著提升了他們的主體性和探索欲。
月度編輯輪換制度,是《新聞攝影》課堂上的另一種「角色轉換」。曾志華別出心裁地讓學生輪流擔任月度編輯,審核彼此的習作。
「如果你是這組照片的策劃人,在拍攝對象如此忙碌的時間段,你怎麼抓住機會給他們拍照?」「如果由你決定最終上報作品,你會選擇哪一張照片?為什麼?」通過角色輪換,同學們更加理解了新聞攝影從策劃到執行的全過程,也更能感受到新聞攝影中傳遞的力量與感情,體會攝影記者的社會責任與職業素養。
2022級學生夏傑在剛接觸新聞攝影不久便勇敢地拿起相機,參與了學院迎新晚會的拍攝。儘管由於光線不足,照片略顯模糊,但夏傑作品中那個穿着迷彩服、動作舒展的女孩,在側光的映襯下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戲劇性效果。
曾志華對夏傑的勇於嘗試、敢於拼搏給予了高度評價:「當一個學生內心燃起對攝影的熱愛之火時,我願意成為那個助燃者,讓這團火焰熊熊燃燒。」
這份助燃者的溫暖與力量,源自曾志華年復一年對學生傾注的心血與付出,宛如四季流轉中恆久不變的風景線,默默見證守護着每位學生的成長。待到他日,學生們羽翼漸豐,翱翔於廣闊藍天之時,回首往昔,定會發現那一路皆是愛的深深烙印。(來源 新湖南 作者 汪衡 黃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