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浯溪摩崖石刻學術交流會」 在湖南省永州祁陽成功舉辦,來自書法、雕刻、科技、碑林博物研究、文博考古、數字文化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祁陽,圍繞文學史、書法藝術、歷史學、古文獻研究、數字網絡傳播、科技賦能摩崖石刻、瀟湘文化與文旅發展研究等議題,進行了交流發言,深入探討永州祁陽摩崖石刻中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與時俱進的數碼化保護。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恢才致辭,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雲玲主持,永州市政協副主席、祁陽市委書記蔣良鐵出席。
會上,鄢福初、莫道才、周平、陳根遠、王文西、王家葵、曾玉成、李武望等8位專家學者,圍繞文學史、書法藝術、數字網絡傳播、科技賦能摩崖石刻、瀟湘文化與文旅發展研究等議題進行了主旨發言,深入探討永州摩崖石刻歷史價值、文獻價值、藝術價值以及數碼化保護。學術交流會現場還進行了一項標誌性的議程,與會領導專家共同發布「摩崖石刻守護計劃」,號召全社會共同參與摩崖石刻的保護工作中,共同讓文物「活」起來。
與會專家還考察了浯溪碑林、朝陽岩、柳子廟、懷素公園,對原碑進行了細緻考察,並在瀟湘意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館參觀了館藏永州摩崖石刻拓本原件,召開了專家閉門會談,調閱了相關珍貴舊拓本,並對以浯溪碑林為代表的永州摩崖石刻群的保護與研究,提出了寶貴意見。最後專家們還在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看到浯溪碑林在數碼化保護領域的成功探索。
大咖雲集 共襄盛宴
本次浯溪摩崖石刻學術交流會邀請了八位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主旨分享,會議圍繞摩崖石刻歷史價值、文獻價值、藝術價值、數碼化保護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鄢福初圍繞「永州摩崖石刻群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進行發言,他談到永州是湖湘文化的重鎮,從唐代到兩宋,再到明清,永州地區都體現出了湖湘文化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他表示要進一步挖掘浯溪碑林的當代價值,通過現代手段,讓歷史留存的豐厚遺產得以發揚光大;廣西師範大學教授、中國駢文學會會長莫道才以「《大唐中興頌》:傾聽千年歷史的回聲」為題進行了發言。他從《大唐中興頌》碑的文體、時代背景、影響及意義、推廣與開發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談到了其問題是以《詩經》四言句為句型,句句押韻,並且韻位密集,節奏感極強,形成了急促的聲情,使得文與書合為一體,輝映千年。並就《大唐中興頌》的傳播推廣等方面工作,提出了積極的建議;湖南科技大學教授、湖南省金石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平就「永州摩崖石刻群的歷史價值及數碼化實現的建議」進行發言,他從湖南石刻總量及永州地區摩崖石刻的數量等數據進行分析,認為以浯溪碑林為代表的永州摩崖石刻群具有極重要的學術和藝術價值,並且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已經做出了很多有分量的學術成果。同時談到永州摩崖石刻群中所涉及的歷史文化名人之多,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並就永州摩崖石刻的數碼化工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金石學家陳根遠圍繞「顏真卿撫州時期書丹碑刻及相關問題」進行發言,他談到顏真卿所書《大唐中興頌》碑是在其撫州時期所書寫的作品,並通過對顏真卿各時期書法風格的分析,認為《大唐中興頌》碑是顏真卿書法進入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其書風布局緊密,真力彌滿,充實茂朴,氣勢恢宏。並引用清代楊守敬評價說到:《中興頌》雄偉奇特,自足籠罩一代;嶽麓書社副社長、《湖南石刻文獻集成》(20卷本)出版項目負責人王文西從「湖湘文化保護傳承工程視野下的浯溪碑林出版前景」為題進行發言,他談到「湖湘文化保護傳承工程」的出版背景和浯溪摩崖石刻歷史相結合的相關可能性,並就以《大唐中興頌》為中心的歷代名人題刻的文化價值和出版價值進行了重點闡述;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金石學家王家葵從「從書寫到鐫刻—浯溪碑林研究的一個切入點」進行發言,他談到唐以來的重要的碑刻摩崖指不勝屈,但都只是最終「成品」,能夠反映書刻過程中的一手材料非常局限,唐代碑刻中有一部分能夠保證是紙本上石,主要是根據書者與碑石異地來判斷,並重點就《大唐中興頌》碑的書寫和鐫刻中所產生出來的許多可能性進行了推測;湖南數字文化推廣大使、湖南知了青年CEO、馬欄山文化數碼化創新中心理事長李武望以「以浯溪摩崖為標桿—打造中國摩崖石刻數據應用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為題進行了發言,他談到從政府的高度重視,到文物到文旅的強大需求,再從保護到利用的難點重重等方面,提出了「發展、傳承、研究、保護」等一體化解決方案。並通過最新科技參與的數據採集與處理等方式,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對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的建立,實現文化加科技的應用;景德鎮瓷器大學教授曾玉成現場分享了一個祁陽文旅發展思路,他認為祁陽有很好的文史資源,是否可以把《大唐中興頌》通過現在的載體去輸出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停留在石刻上,也不停留在數碼化儲存里,要接地氣的看得到用得上,把摩崖石刻資源盤活,跟文化文旅進行結合,打造可以融入現代文旅IP的產品,把摩崖石刻的故事一直講下去。
浯溪碑林 「數字重生」
浯溪摩崖石刻是國務院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集中保存自唐代至民國的摩崖石刻505方。2023年1月3日,國家文物局核定並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包含古代碑刻、摩崖石刻等文物共計1658通(方),其中湖南57方,浯溪摩崖石刻23方。金石燦爛,地緣人彰。冰冷的石頭並非「死物」,而是承載着有生命張力和歷史內涵的文化創造。由於自然原因,浯溪摩崖石刻表面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風化,一些臨江較近、地勢低窪處的石碑,在江水的沖刷下,字跡已很難辨別清楚。浯溪碑林,急需搶救性煥活。
如何讓飽經雨打風蝕面臨文物消失威脅的碑林石刻永久留存,通過打造湖南文物數碼化樣板工程,浯溪碑林活化成為中國石碑石刻數字應用之典型。12月6日,備受矚目的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在浯溪碑林宣布正式開館。作為全球首個專注於摩崖石刻的專題數字體驗館,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集展示、體驗、研學於一體,利用互動屏幕、全息投影等技術,以浯溪碑林505塊石碑數字修復成果為基礎,建成中國石碑石刻保護應用之數字底座,讓古老的摩崖石刻煥發生機。
文化科技 撬動產業發展
對湖南而言,浯溪碑林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項目,也是文化活化、產業化的重要項目。從數字採集到數字修復,再到「二創開發」、傳播展示、產業應用,他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全鏈路解決方案。其中,「二創開發」的潛在價值可觀。比如,二度創作轉化後產生的文字、圖片等「素材庫」,可供設計藝術、品牌商業、產業開發等多元使用。同時通過文化研究,做出相關知識圖譜,讓更多的人了解浯溪碑林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價值,從而進一步提升祁陽文旅產業的吸引力。(記者 李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