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至8月7日,北京林業大學學生組成「逐翠武寧,尋綠之行」生態文明實踐團,赴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實踐團隊圍繞生態與民生兩方面展開實踐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與考察武寧縣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創新實踐和顯著成果,並深入人民群眾走訪調查,探尋生態文明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實際改善。
7月31日,實踐團隊參觀了廬山西海景區,了解到風景區內有佛教文化內涵深厚的雲居山與具有一級大氣、一類水質的柘林湖。山嶽景觀和湖島風光緊密結合,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了山水武寧的秀美風光,並為之後的實踐行動拉開序幕。
8月1日,實踐團隊聯合武寧一路有你生態文明誌願者協會和武寧縣城管局,在廬山西海沿岸共同開展以「守護母親河:廬山西海·修河」為主題的「凈灘行動」。炎炎烈日下,活動參與者們撿滿了一整車垃圾,其中不乏高齡誌願者。參與者們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守江灘凈美,護長江碧水」的環保主題,發揚了對環保事業的熱忱與吃苦耐勞的堅韌品格。
北京林業大學實踐團、武寧一路有你生態文明誌願者協會、武寧縣城管局開展「凈灘行動」(劉世平攝)
同日下午,團隊聯合武寧縣文明辦、共青團武寧縣委、縣婦聯、豫寧街道和武寧一路有你生態文明誌願者協會,走進武安錦城安置社區宣傳A4210綠色環保理念,共同啟動一場以「『綠』動心弦,『征』途萬裏」為主題的宣講活動。通過播放一段趣味橫生的垃圾分類小視頻,團隊向社區少年兒童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的基礎知識和分類後垃圾的回收處理流程。實踐團還帶領大家參與葉脈書簽製作創意活動,利用自然脫落的樹葉,製作成獨一無二色彩斑斕的葉脈書簽。通過此項活動,孩子們將自然元素與創意靈感結合,賦予了廢棄物品新的生命,同時激發了對環保事業的興趣。
隨後兩天,實踐團圍繞生態復興與環境修復展開實踐活動。8月2日,團隊參觀水生態循環凈化處理項目、固廢填埋場等環保基礎設施,了解了水凈化廠所采用的FMBR先進技術,並參觀了地下汙水處理自動化設施,以及固廢填埋場在工業固體廢物處理采用的多層次防滲系統和沼氣回收利用等先進技術,對廢棄物處理的綠色轉型有了深刻了解。
8月3日,團隊來到澧溪鎮下坊村。這裏因黑瓷儲量豐富,曾經常有盜挖、盜采現象,植被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如今經過十年的修復與改造,下坊村環境已經得到巨大改善。實踐團聆聽著誌願者的講解,漫步於櫻花園內,感受著生態環境的巨變。參觀結束後,實踐團的成員紛紛表示櫻花園是一個既能欣賞美景,又能享受休閑時光的旅遊好去處,是澧溪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
為助推「林長製」走向「林長治」,武寧縣建起包括林長、專職護林員、監管員等在內的管理隊伍。8月4日,我們跟隨伊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公益護林員李方華,開啟了尋林之旅。李伯伯是伊山村的村民,自從2008年保護區設立後,便十幾年如一日地上山巡林。如今山上樹木蔥郁、綠意盎然,再不見任何人為毀壞痕跡。山上許多大路已被雜草掩埋,十幾年再未曾有過山火,只留下巡林人日復一日登上崎嶇山路的堅定步伐。
李方華向實踐團成員講述伊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改善情況(胡宇赫攝)
長水村作為「全國林改第一村」,於全國首先實行四旁「碳匯」項目與林長製,進行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8月5日至6日,團隊成員挨家挨戶了解了「四旁」碳匯項目對於鄉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真實影響和改善。在羅坪鎮政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武寧縣與南昌大學合作建立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了解到長水村大力發展蜂蜜、藥材等特色林下經濟,榮獲了「中華蜜蜂之鄉」的稱譽。在長水的參觀讓我們看到了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長水將森林資源落地了到每家每戶,生態發展正創新性地為村民生活帶來了巨大改善。
8月7日,團隊與武寧生態環境局聯合召開一次座談會。團隊代表首先就實踐成果向生態環境局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隨後就武寧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進行深入交流,探討實踐中產生的疑問與發現的問題。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通過此次真實而直觀的社會實踐,成功將書本中原本晦澀難懂、抽象概括的環保知識轉化為生動鮮活的實例和深刻的理解。同學們親身體會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決心將學術研究與國家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秉承「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的原則,真正實現「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從廬山西海的凈灘行動到澧溪鎮的生態修復,再到長水村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在武寧縣考察的每一站都是一堂生動的實踐課,讓每一位參與者的心靈受到了洗禮。通過這次實踐活動,「逐翠武寧,尋綠之行」團隊成員更加堅定了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他們將以此次活動為新的起點,繼續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為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貢獻青春力量。(記者 郭美勤 通訊員 田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