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山东 > 特别报道

青島高新區:「硬科技」之花結出產業「碩果」

2022-12-16
来源:香港商報網

    30年前,這裡是一片鹽田荒灘;30年後,這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上市公司、高新技術企業遍布。30年來,青島高新區秉持着「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承載着全市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火炬」和「引擎」的擔當,以奮鬥為名、以創新為筆,在一日千里中鐫刻下高新詩篇,擘畫着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青島高新區在跨越式發展程中實實在在走出一條創新之路。「硬科技」之花燦爛綻放,越來越多的「高新造」成就青島驕傲、中國榮耀:青島浩賽機械有限公司研發的高清合金網衣填補了防附着網衣的空白,解決了海洋養殖領域長期存在的網衣痛點問題;力鼎智能裝備(青島)集團有限公司的沖焊橋殼總裝自動化生產線,填補了行業空白;青島小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國內最早將MEMS(微機電系統)微振鏡技術用於3D結構光視覺模組和3D建模,3D視覺技術精度達0.01至0.2毫米,居國內同類產品的最高水平……

    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進入第四季度,一派高質量發展的火熱景象持續上演,企業發展開足馬力,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放眼青島高新區,機器人、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龍頭企業紛紛落戶於此,以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製造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1+2+1」現代產業體系蓬勃發展。

    近年來,青島高新區在抓項目、強產業上持續發力,突出「補鏈、強鏈、延鏈」,做大做強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主導產業,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目前,青島高新區醫療醫藥產業已經聚集了全市1/2的「鏈主」企業,1/3的市場主體,貢獻了全市1/4的營業收入,將依託康復大學,突出康養特色,堅持招大育強,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國內競爭力的「中國康灣」。

    在機器人產業領域,青島高新區的機器人產業鏈條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企業梯次和產業閉環:ABB、安川、新松等6家世界機器人排名前10的企業落戶;畢勤、海克斯康等一批外資優質項目落地發展;新松機器人、軟控集團、科捷機器人、科捷智能裝備、寶佳、北洋天青等本土企業迅速崛起。

    在機器人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領域,有盈可潤減速器、旭升視覺、智騰微電子傳感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在中游的產品層,有新松、科捷、寶佳等本體製造商和系統集成;在下游的應用層,有工業製造、公共服務、教育培訓機構、安檢等諸多應用場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搶抓數字機遇,聚焦信息安全、大數據、智能軟硬件等重點領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推動數字中國建設。

    今年以來,青島高新區新引進總投資185億元的重點項目240個,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1個、10億元以上項目3個、億元以上項目25個。其中,世界500強企業阿斯利康將投資建設區域總部項目和氣霧劑生產基地項目,成立以罕見病為主題的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創新園及產業基金,實現跨國藥企在山東投資生產的零突破,將極大提升青島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算能科技將在高新區投資建設研發中心及北方業務總部項目,總投資6億元,落地後將給高新區芯片產業帶來重要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青島高新區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行業領先企業不斷湧現。截至目前,青島高新區已累計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省級瞪羚企業27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5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58家,青島市製造業產業鏈「鏈主」企業3家。如今的青島高新區正呈現出「一業興帶動百業興」的發展氣象。

    持續培育發展「硬科技」

    培育發展更多「硬科技」,需要科技創新的土壤。「青島高新區的政策和產業環境和我們的雙智戰略,智慧城市和智能製造非常契合。」海克斯康製造智能技術(青島)有限公司數字化商務運營中心高級顧問孫智宏表示,自2019年入駐青島高新區後,企業在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領域獲得諸多突破,陸續獲評青島市數字化示範車間、青島市數字化轉型重點行業賦能中心、青島市精密儀器儀表行業企業鏈主等榮譽,「這都離不開高新區的發展環境及為我們提供的幫助和支持。」

    厚植科創土壤,在布局「1+2+1」現代產業體系的同時,青島高新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補貼政策,助力企業做大,產業做強。「青島高新區出台了『科創36條』『促進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聚發展』等一系列政策,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青島浩賽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介紹,去年他們公司獲得了200萬元的研發支持補貼資金,再加上稅務方面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又讓他們節省了40萬元。

    創新金融手段解決企業難題,青島高新區還推出了「高新貸」,專門用於扶持區內小微企業的無抵押、無擔保的純信用貸款。青島高新區管委建立了「高新貸」風險補償機制,若發生風險,政府與銀行按照8:2比例分擔風險。政府分擔比例高,使合作銀行敢放貸、願放貸,解決了合作銀行為小微企業貸款的「後顧之憂」,將更多金融活水引入科技企業。(記者 齊薇然 通訊員 肖玲玲)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