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灵童
最近到內地某市一個國家級試驗區,開車走了一圈,發現除了成片住宅區外,並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產業用地和文化體育設施,更別說與民生相關的學校、醫院和大型超市。當地人憂慮,賺了房地產的快錢,卻可能賠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前景。
這樣打着試驗區、創新區的招牌,卻幹着房地產買賣的不只一例。最突出的當數車企大規模的圈地,據公開數據,上汽集團與吉利汽車在2018年車企拿地中最為活躍。據有關統計,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用地拿地企業百強排行榜的頭名上汽集團,全年拿地為2540多畝。但有意思的是,2018年中國車市剛剛進入陰霾,創下了28年來首次負增長,從今年的數據來看,車市增長依然乏力。在一個相對飽和的市場中,造車已不可能有大的發展前景,那麼靈童不禁要問,這到底是借造車圈地還是圈地造車,車企是要改行當地產老闆嗎?要是都這樣轉行,中國實體經濟未來在哪裏?
項目跑偏值得警惕
車企進軍樓市,地產商也不會錯過造車圈地的機會。從近年來公開市場上來看,一家大型投資集團斥資高調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業內人士稱,此舉在於借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實現低價大規模拿地。同樣進軍新能源的一家大牌地產商,年初至今,以造車之名已經拿地2000多畝。之所以如此熱衷新能源項目,分析指,在新能源項目的投資背後,還會有其他商業住宅項目跟進,流水的企業,流不動的地,都能穩賺不賠,這是當下中國經濟值得警惕的。
借「新業態」圈地之風不可興,因為「新業態」在得到地方用地政策傾斜的同時,部分項目沒有按照審批嚴格執行土地規劃和用途管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跑偏」現象。一些項目假借「新業態」之名建設高爾夫球場、開發地產,再次踏上「圈地賣樓」的老路。此類借新業態走偏門,不但對實體經濟幫助有限,還會造成資源上的浪費。「房住不炒」現在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是借炒產業來炒地的行為,是又一個對中國經濟有害的泡沫,這種偏離跑道的操作,實則變相做大房地產,與中央調控以及產業規劃都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