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原本寄望緩和美伊關係的德黑蘭之行,沒料想被阿曼灣油輪遭襲事件「搶走風頭」--不但未能討好美國,反而間接助力伊朗在與美角力中暫時扳回一城。
忠實替美傳話 直接遭懟
在美伊關係劍拔弩張之際,充滿使命感的安倍上周來了一次日本首相40年來罕見的德黑蘭之行。雖然面對的是美國鐵杆盟友,伊朗方面仍給予了安倍高規格接待。與總統魯哈尼舉行會談後的翌日,竟然也與很少現身外交場合的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進行了面對面交談。日媒因此普遍自嗨了一番,紛紛感慨本國首相在伊朗的受重視程度。只是後來的畫風突變,卻令日方始料未及。
向來對特朗普言聽計從的安倍,執行斡旋使命時也是一副照本宣科的「傳聲筒」做派,與哈梅內伊的開場白即從「希望向伊朗轉達特朗普的口信」開始。但想必哈梅內伊對此早有預判,一開始的回應便是強硬的回懟「傳聲筒」做派:「我們對你的誠意毫不懷疑。但我認為,不值得與特朗普交換任何信息,我也不會給他任何答覆。」接下來,安倍繼續傳話:「華盛頓不尋求顛覆伊朗政權。」哈梅內伊繼續回懟:「伊朗與美國的問題跟改變政權無關,當然即使美國想也辦不到」。安倍:「美國想與伊朗就核問題舉行談判。」哈梅內伊:「哪個聰明人會再跟一個破壞協議的國家談判。」安倍:「美國只是希望伊朗不要發展核武器。」哈梅內伊:「伊朗不會發展核武器,但請注意,即使伊朗真發展核武器,美國也無可奈何。」安倍:「美國準備好與伊朗談判。」哈梅內伊:「我們根本不相信,因為真誠的談判不會來自一個像特朗普這樣的個體。」
二人談話的新聞片段顯示,每當哈梅內伊回應時,安倍都是一臉尷尬。看來,「傳聲筒」的面子的確不夠大。
自家油輪遭襲 顏面盡失
遺憾的是,安倍這次德黑蘭之行似乎注定擺脫不掉尷尬的陰影。就在與哈梅內伊會談席間,兩艘分屬挪威和日本海運企業的油輪先後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阿曼灣遭到襲擊,其中一艘油輪爆炸起火。襲擊雖未造成人員死亡,但油輪受損嚴重。襲擊事件發生後不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旋即指認伊朗是幕後黑手,更指伊朗在安倍訪問期間攻擊日本油輪「是侮辱日本」,特朗普則明說「就是伊朗幹的」。美方缺乏證據的指認不但引發伊方此起彼伏的反駁和批評,更引發新一波國際社會口水戰。英國沙特堅定跟風指責伊朗,俄羅斯和歐盟國家則呼籲避免輕率下結論。在各方唇槍舌戰之際,原本希望藉由斡旋之旅站在國際聚光燈下的安倍卻謹慎選擇了失聲。只在回國後向特朗普報告訪伊結果時表達了日方立場:不論是誰發動攻擊,對造成船隻面臨危險的行為,要予以嚴厲譴責。
客觀來講,指認伊朗發動襲擊的說法極其站不住腳。日本目前有80%的原油從中東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伊朗,且這些原油都要通過伊朗有實質掌控力的霍爾木茲海峽。自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擴大對伊制裁後,伊朗一直都在努力尋求擴大原油出口。在安倍不請自來主動尋求斡旋美伊關係的當下,伊朗實在無理由襲擊日本油輪。而伊朗國內不希望緩和美伊關係的反美勢力,以及向來與伊朗敵對的以色列和沙特等國,倒是有更大可能藉由發動襲擊達到製造地區緊張、繼而強化美伊關係不確定性前景的目的。不得不說,美國的任性指認雖過了一把嫁禍伊朗的癮,但卻令當時尚未離開伊朗的安倍處境十分尷尬,間接促成安倍斡旋失敗的結果。
海運保費飆漲 局勢更緊
不得不承認,無論伊朗還是美國,安倍斡旋的這兩個當事方都沒「賜予」其想要的面子。這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果,全由日本作為美國鐵杆盟友的尷尬身份所決定。安倍的確向伊朗表達了有意繼續購買其原油的意願,不過日本追隨美國制裁伊朗、停止購買伊朗原油卻是既定事實。故,只要日本不與美國劃清界限,不從美國對伊制裁中脫身,伊朗便無理由抬高安倍作為調停人的真實分量;只要伊朗看不到任何好處,自然也不會向安倍作出任何美國想要的承諾。事實上,若真想做調停人,首先破壞伊核協議的特朗普政府,恐怕才應該是「優先」被調停的一方。
更為尷尬的是,安倍德黑蘭之行失敗的威力似乎還有繼續發酵之勢。油輪遭襲事件在推高國際油價的同時,原油運輸企業往返中東和亞洲的海運費、保險費也瞬間水漲船高。伊朗先前曾威脅,若美方封殺伊朗原油出口,伊朗就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現在不用伊朗出手,地緣威脅已經成真。
香港商報評論員 魏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