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采明前一片綠,萬畝茶山變金山。連日來,歙縣26.7萬畝春茶陸續進入採摘高峰期,茶農們輕輕採下一顆顆嫩芽,將春天的「綠意」收入囊中。
4月2日一大早,歙縣金川鄉長源村的茶農汪樂一就來到茶園裡勞作。在長源村這個平均海拔600多米的高山村落,富含微量元素的土壤適宜山核桃樹和茶樹的生長,但因高海拔較低,氣溫在延緩茶樹嫩芽生長速度、積累更多營養物質的同時,也容易造成茶樹嫩芽的凍損。
「起初茶樹苗種下去時,嫩芽基本都凍死了。後來我們發現前輩們留下的土種茶棵,就把這些茶棵扡插起來,茶樹就活下來了。現在茶園裡的茶樹品質很高,嫩芽多而且粗壯,產量也很高。」汪樂一告訴記者。
經過一個上午的忙碌,汪樂一夫妻倆採摘下近4斤鮮葉,預計收入300多元。據了解,清明節前採制的茶葉被稱作明前茶。明前茶由於芽葉細嫩,香氣物質和滋味物質含量豐富,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因清明節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鮮葉產量很少,明前茶就顯得彌足珍貴。
「金川鄉海拔較高,平均溫度較低,茶樹容易受凍,我們通常會在山核桃樹里套種抗凍性好的茶種。我家有一畝多地的早茶,到現在已經有一萬多元的收入。」汪樂一解釋道。
清早上山採茶,下山就能在村里直接出售鮮葉。進入茶季以來,活躍在長源村的茶葉收購商多達七八家,他們不僅給出優質優價,錢款當場結算,還吸引了周邊茶農趕來出售鮮葉。
長源村茶農方小垚家的茶葉初制廠有10台制茶機。近期,隨着氣溫回升,茶農們採摘的鮮葉量增加,方小垚家的制茶機夜以繼日全力投入茶葉生產。攤青、炒制、脫毛、風選,再進行第二次炒制、輝鍋、風選……一整套工序下來,鮮翠芳香的鮮葉就被加工製成外觀扁平挺秀、湯色清澈明亮的優質干茶。
「我們這裏的鮮葉主要是黃山群體種,從3月26日開始陸續採摘,鮮葉收購價基本在80元到95元每斤。」方小垚介紹道。
「目前廠里加工的茶葉都是金川鄉本地的土茶,每天加工量約300斤鮮葉,4斤多鮮葉可以做成1斤干茶,做出來的干茶當天都能全部售完。」方小垚父親方灶安補充說道。
歙縣是中國名茶之鄉,近年來,當地全面推行「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模式,持續加強數智生態茶園管理,「一片葉子」的價值正不斷提升。據最新氣象資料顯示,清明節期間,歙縣天氣晴好,氣溫持續回升,最高可達28℃左右,利於茶樹生長,當地正加強採摘指導,顆顆芽頭飽滿春茶香,富裕茶農錢袋子。(記者 吳敏 通訊員 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