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下稱《意見》),部署23項政策舉措,涉及構建覆蓋各類主體的社會信用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2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將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權運營管理辦法,發展壯大信用經濟,同時有序推動信用產品跨境互認,有效支撐高水平對外開放。
將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權運營管理辦法 發展壯大信用經濟
李春臨介紹,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大力推進信用信息共享應用,牽頭建立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經橫向對接46個部門,縱向聯通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形成全國信用信息互聯互通一張網。目的就是為了聯通信息孤島,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
下一步,發改委將重點從三方面持續推進信用信息開發利用。李春臨介紹,首先夯實歸集共享基礎,將強化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功能,統一歸集各領域信用信息,開展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質效評估,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其次,加大數據治理力度,發改委將着力加強數據的源頭治理,完善信用信息標準體系,建立不同的數據主題庫,精準滿足不同需求,提高數據使用便利性。最後,有序推動數據開放流通。
數據流動起來,才能最大程度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李春臨表示,一方面,將依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根據需求向部門和地方共享信息,提供信用信息服務,大力推動區域間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信用評價互認和信用獎懲協同,支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另一方面,將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權運營管理辦法,依法依規向信用服務機構開放信用信息,有效培育信用市場,發展壯大信用經濟。
此外,企業「走出去」和外資企業「引進來」,都迫切需要了解交易對手方的信用狀況,對信用信息跨境流通提出了要求。李春臨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比如,珠海市建立了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務平台,聚焦三地企業跨境市場開拓、風險管控、貿易融資等實際需求,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跨境信用服務。發改委將及時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有序推動信用產品跨境互認,有效支撐高水平對外開放。
探索推動關鍵數據「上鏈」 實現數據加密處理
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主體權益是做好信用工作的底線要求。《意見》對於加強信用信息安全保護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李春臨表示,在健全信息安全制度方面,要嚴格限定公共信用信息範圍,嚴禁超範圍採集信息,嚴禁將非信用信息和隱私信息納入信用評價,持續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授權使用制度。將建立信用信息安全管理追溯和侵權責任追究制度,將信息處理各環節的安全責任落實到人。
在提升系統安全水平方面,發改委要求各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均需要達到與重要信息系統相匹配的中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第三級認證,嚴格各項安全防護標準,對信用主體的隱私敏感信息起到系統保護作用,堅決防止信息不當泄漏。在強化技術支撐保障方面,李春臨介紹,已經將隱私計算等新技術應用於信用信息的共享應用當中,大力推廣「數據可用不可見」理念,降低信息泄漏風險。同時,也將探索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關鍵數據上鏈,實現數據加密處理和流程可溯。(記者 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