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楊華勇
為了刺激經濟,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是推動大量盛事,今年總計二百多項,平均一至兩天就會出現「梗有一項盛事喺左近」的情況。然而,量多不代表質高,部分所謂盛事其實只是小圈子活動,無法取得推動經濟的實際成效。為資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依據來舉辦盛事,不能只重量,更加要重質、提質,透過舉辦國際盛事串連各產業尋找經濟新增長點,確保每一分投入都能帶來最大的效益。
香港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別議員霍啟剛指出,盛事大多停留在「地方活動」、「區域活動」層次,強調應追求利益最大化,促請政府因應自身優勢調整活動至較大型、高旅遊需求及高價值的年度盛事。
舉辦盛事理論上確是招徠旅客的可行計策,症結在於盛事的質量必須顯著提升,以免陷入形式主義、濫竽充數的窘境。與其一年舉辦二百多項影響力不大的盛事,倒不如集中精力舉辦二十多項真真正正有號召力的大型活動,適合各年齡層人士,包括男女老幼,共同參與。貴精不貴多,重質不重量,才是盛事經濟該有的精神風貌。
盛事經濟要注意未必「旺丁又旺財」,更切忌「運動式經濟」,大活動一過就回復水靜鵝飛。「盛事經濟」是香港特區政府近一年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和新舉措,該舉措已經贏得了香港社會的普遍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對其提出了質疑和擔憂。這一兩年以來盛事數量不可謂不多,遺憾的卻是,部分盛事虛有其表,活動僅屬冷門的小圈子玩意,缺乏吸引大批觀眾積極參與的市場吸引力。
貴精不貴多 重質不重量
港府今年初宣布一系列盛事活動,希望帶動旅遊、酒店、餐飲及零售等行業發展,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盛事經濟效益。不過,民意調查顯示,受訪市民普遍對盛事經濟有負面看法,質疑其浪費及勞民傷財。尤其是今年初邀請美職聯球隊國際邁阿密進行表演賽,全球足球巨星美斯最終沒有出場獻技,受訪者認為導致負面宣傳,令香港的活動策劃能力蒙羞。至於「市民對調查所述盛事的印象」當中,最常出現字詞為「浪費」,也有不少受訪者回應指,盛事經濟「勞民傷財」,而且缺乏「本地文化的代表性」,對遊客吸引力不足。
港府着力推動的比如廟街夜市的活化舉措等,則被受訪者標籤為效率低、組織不善。據報道廟街夜市經濟效益微乎其微,也有受訪者批評其缺乏吸引當地人和遊客的獨特產品,在推廣當地文化和促進夜間消費方面則被視為失敗。港府推動的許多盛事活動並沒有促進當地消費盛事經濟,許多活動缺乏可衡量的成果指標,令人對其價值產生懷疑。
最新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宣布將增撥10.9億元支持旅發局推動旅遊業發展措施及活動,包括每月在維港舉行煙火匯演和無人機表演。放一次煙火需花費約100萬元,有市民反對定期放煙火,認為不符合成本效益。100萬元的花費確實不菲,特別是在財政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這筆開支可能會讓人們質疑是否值得,發展局要積極找贊助。
盛事經濟在海外確有不少成功例子,就如2022年疫情之後復辦的蘇格蘭愛丁堡藝穗節,經濟貢獻高達4億元英鎊,參與人數達150萬人次,每1英鎊公共投資帶來33英鎊經濟效益,同時創造7150個就業機會。另以香港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為例,2022年舉辦的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F1)新加坡大獎賽,吸引超過30萬名觀眾入場,國際觀眾佔近50%,全球觀眾更高達8600萬人,創造的經濟效益高達7.65億港元(1.3億新加坡元),單計宣傳價值亦高達4.42億港元。
盛事經濟不重量重質,香港應借鑒蘇格蘭、新加坡等地方盛事經濟成功例子,更好地發揮大型活動的經濟效益,包括確保活動與當地發展目標和產業需求相契合,以最大化經濟和社會效益。還可以考慮舉辦各類文化、體育、科技等活動,吸引不同背景和興趣的參與者,積極吸引國際盛事和會議,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更要保障當地居民和企業能夠參與並受益於這些活動,推動社會與經濟的包容性進步。
頂圖:12月8日,由香港賽馬會舉辦的「2024年浪琴香港國際賽事」在沙田馬場舉行,吸引大批市民及遊客入場觀看。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