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來論】南來作家創作是中國文學一束絢爛璀璨的繁花

【來論】南來作家創作是中國文學一束絢爛璀璨的繁花

責任編輯:林鏗泓 2024-05-12 17:05:30 來源:香港商報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楊莉珊

在過往的香港本地文學活動中,「南來作家」是時常被忽略的群體,事實上他們曾為香港的文學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作為本港最具規模的南來作家展覽,「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走進文學時光的卷軸」即日起於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共展出張愛玲、蕭紅、金庸等24位重要南來作家的手跡和物品逾330件,當中200多件為原件,涵蓋國家級文物及首次亮相的作家手稿。

今次展覽介紹的作家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自內地南遷至香港,他們或在港發表大量文學作品,或活躍於各類文化活動,以文學和文字為媒介播下文化的種子,為香港帶來新的文化景象。他們的文學作品亦影響了後來的香港作家,促進本地文學發展。

盧瑋鑾教授的《香港文學散步》,便特別挑選了五位在香港留下足跡的文人:蔡元培、魯迅、許地山、戴望舒、蕭紅,以及四個重要地標:孔聖堂、學士台、六國飯店、達德學院,用以串聯一系列的香港文學印象。

抗日戰爭和接踵而至的國共內戰這兩次大規模戰爭的爆發,讓中國現代文學與香港有了第一次的大規模接觸。一批又一批內地文化人,或為避難,或為從事海外宣傳,或因種種私人原因,紛紛南下,形成現代文學史上「南來文人」這一特殊現象。特別是從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南下香港的知名內地作家超過兩百人,郭沫若、茅盾、蕭紅、戴望舒、夏衍、蕭乾等等,都與香港有過或深或淺的關係。雖然大多數南來文人都抱着過客之心,來了又走,並不把香港當作長居之地,卻依舊帶來了文化的種子,在香港生根發芽。

如果要追溯香港文學的發展源頭,學術界大多把它定義為從二十世紀三、四、五十年代大批內地文化人士逃避戰亂,南來香港後從事文學創作的這段時期開始。這段時期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抗日戰爭時期(淪陷時期除外。主要集中在1938年至1941年),當中代表文化人士有蔡元培、茅盾、戴望舒、蕭紅、許地山、葉靈鳳、端木蕻良、夏衍、蕭乾、徐遲、張愛玲等;第二階段為國共內戰時期(1947年至1949年),代表文化人士有茅盾、郭沫若、夏衍、馮乃超、邵荃麟、周而復、袁水拍、司馬文森、聶紺弩等;第三階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1949年至1953年),代表文化人士有劉以鬯、曹聚仁、徐訏、徐速、李輝英、司馬長風、金庸、梁羽生、倪匡、張愛玲、洛風、趙滋蕃等。

這股「俊才雲蒸」的文學洪流,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努力進行文學創作,把香港這片「文化沙漠」灌溉成為「文化沃土」,它不僅在當時影響甚巨,同時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等方面豎起了雄偉的歷史豐碑。

作家已遠,然而流離生涯裡的香港書寫南來故事,映照出華文文學史上,不可輕忽的時代樣貌。人文南來,不但創辦各類學校以培育人才,結社雅集,唱和揮毫,寄情抒懷,傳遞人文精神與氣節,同時亦創辦刊物,舉行展覽,以保存及推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瑰寶,把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與文人的風雅帶到香江。文脈南傳,經學藝文等代代相傳的國粹在此地興盛一時。

20世紀30、40年代,中國一批文人在《和平日報》工作,並於1949 年前後南來香港,從事文藝創作。共同擁有「和平文藝」這個背景的諸位南來文人,稱為「和平文人」。劉以鬯一再確認「和平文藝」對1949年後的香港文學具重要影響。若要勾勒20世紀50、60年代的香港文壇面貌,不能不論及報紙連載,更要兼顧作家、作品及刊登園地等三方面。《星島晚報‧ 星晚》編輯歐陽天,號召一眾「和平文人」相繼發表重要的連載小說︰徐訏〈彼岸〉、易文〈閨怨〉、南宮搏〈李後主〉,劉以鬯〈酒徒〉、〈寺內〉和〈對倒〉等。佳作不但提高報紙銷售量,更可結集出版,改編為電影,香港文化產業的緊密相連由此可見。歐陽天、徐訏和劉以鬯在「星晚」的連載小說具跨界特點,是研究當時文化產業的重要例子。

更加為人熟知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大公報》子報《新晚報》任職的陳文統和查良鏞,分別以「梁羽生」和「金庸」為筆名,先後發表《龍虎鬥京華》和《書劍恩仇錄》,從此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締造風靡海內外的現象級文化景觀,對幾代華人讀者的價值觀念和人生理想產生深遠的影響。

金庸是香港文學史上繞不開的一位人物,也是香港南來作家的代表。他青年時期到港,先在報館工作,機緣巧合下踏足小說,寫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武俠作品。後又自立門戶,開啟香港「文人辦報」的先河。金庸曾用「南來白手少年行,立業香江樂太平」一句形容自己到香港後的生活面貌,儘管不是出生於香港,但他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都與香港息息相關。

金庸與梁羽生二人同年同月生,同為《新晚報》的同事,後又都進入武俠小說領域。2024年是金庸和梁羽生的百年誕辰,同時也是他們聯手開創的「新派武俠小說」誕生70周年。由南京雕塑家陳建華創作的金庸、梁羽生人像雕塑亦在今次展覽中首次展出,並捐獻給香港文學館,致敬「武俠雙傑」百年誕辰。

在5月11日舉行的開幕典禮上,香港文學館館長潘耀明致辭時表示,展覽特別關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南來作家,這段時期對香港文學起了功不可沒的促進作用,為香港文學帶來活力和生機。這次展覽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南來作家們的手跡遺物,更能透過這些實物,感受到他們的創作靈感和心路歷程。

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表示,香港作家的文學資料是現代文學館館藏資料和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文學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束絢爛璀璨的繁花。這次展覽的每一份手稿,每一件物品,都見證了文學的歷史,歷史的文學。在作家的筆記和印記中回望過往年代,南來作家們南下香港,以筆耕耘,為香港文學增添了色彩與養分,成為香港文學重要力量。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李大宏在致辭中提到,本次展覽涉及的諸多文化大家,不少與《大公報》淵源很深。許地山曾在《大公報》藝術周刊連載;蕭紅曾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連載;張愛玲曾在《大公報·戲劇與電影》上發表觀影指南;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收錄的正是他在《大公報》陸續發表的100多篇短文;秦牧、端木蕻良等也曾為《大公報》撰稿;戴望舒到港後還曾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大公報》旗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更是促成了金庸與梁羽生的武俠寫作,他本人亦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專欄作家和著名報人。文學是人類審美的最高形式,一代人的生活與情感,一個民族的奮鬥與信仰,都離不開文學的記錄與書寫。

責任編輯:林鏗泓 【來論】南來作家創作是中國文學一束絢爛璀璨的繁花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