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奮戰「百千萬工程」深企在行動

奮戰「百千萬工程」深企在行動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4-30 15:22:49 來源:深圳特區報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是廣東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頭號工程,奮戰「百千萬工程」,深圳在行動。

為近距離了解深圳企業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及「百千萬工程」所做出的工作和貢獻,通過「深圳企業」這個「小切口」,進一步彰顯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深圳力量,助力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和城市形象,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組織各大媒體開展「深圳企業助力鄉村振興」主題採訪活動,敬請關注。

近年來,深圳企業在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參與「百千萬工程」等領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逐漸成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

「鑫果興農」助力鄉村振興

科技興農,助推果業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三月底,深圳報業集團記者跟隨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一行,走進位於深圳寶安區的鑫榮懋濱海大廈,近距離了解專注於水果領域26年的農業龍頭企業——鑫榮懋果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鑫榮懋」),是如何以「向上向善」的品牌理念,帶動120萬果農走上致富路、超3000家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的。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鑫榮懋果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代芙燕道出關鍵所在,鑫榮懋堅定實施「鑫果興農」戰略,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渠道、新品牌」四新賦能,促進全國脫貧地區特色品類水果產業興旺,堅持科技興農,助推果業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在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新作為。

對口幫扶 激活地方特色產業

2017年,大化縣還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廣西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如何精準深入幫助大化百姓擺脫貧困,走出一條持久致富之路?

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龍頭企業,鑫榮懋立足大化的地方特色,通過「扶貧、扶智、扶心」的綜合扶持策略,激發鄉村內在的經濟活力,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

談及大化的特色產業,非砂糖橘莫屬。其分布在縣域內多個鄉鎮,但由於地處偏僻,物流和渠道不暢,使得滯銷成為長期困擾。對此,鑫榮懋憑藉遍布全國的水果全渠道分銷網絡,2018年至2020年,攜手合作夥伴連續3年直采大化砂糖橘,並在深圳、成都、昆明等城市的超百家商超門店同步銷售。銷量從最初的100噸飆升至350噸,極大紓解了大化砂糖橘銷售難題。

在鑫榮懋的戰略中,市場的拓展僅是第一步,他們認為產品的品質是根本。基於此,鑫榮懋直接派遣經驗豐富的果業專家團隊到當地進行技術指導,幫助當地果農解決長期困擾的病蟲害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將「致富經」送到田間地頭、把農技「課堂」送到村民心坎上,耐心細緻的教學使得大化的砂糖橘種植戶學會了更加科學的種植方法,這一系列措施有力提升了砂糖橘的整體質量和產量,創造了更多的經濟價值,為當地果農帶來了更高的收入。

不僅是大化,廣西都安亦是如此。鑫榮懋傾力為大化、都安兩地的沃柑產業賦能——愛心直采、打開柑橘銷路;組織授肥、科學指導種植;協同寶安區委區政府關心農戶,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近幾年,鑫榮懋在湖北秭歸、江西安遠、安徽碭山、甘肅靜寧、河北豐寧等50多個縣,進行多品類水果採購與銷售,包括臍橙、水蜜桃、梨、蘋果、網紋瓜、草莓等,暢通果品流通渠道,打開果品新銷路,解決「賣果難」問題,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

科技興農 「小藍莓」撬動產業興旺「大變化」

近兩年,國產藍莓愈發出圈。憑藉甜美口感和優異品質,來自雲南紅河(國際)藍莓示範區的藍莓迅速占領國內中高端市場,在鑫榮懋等龍頭企業帶頭示範下,雲南已成為中國優勢藍莓主產區。

一顆藍莓的故事,一個產業的崛起,成為科技興農的生動實踐。「小藍莓」是如何撬動產業興旺「大變化」?

過去,從秘魯、智利、美國等產地進口的藍莓,是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為帶動中國藍莓產業興旺,2018年,鑫榮懋與智利漿果巨頭Hortirut展開合作,引進獨家專利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設藍莓種植基地——雲南紅河(國際)藍莓示範區,由此開創了高原特色藍莓現代化示範模式。

記者了解到,雲南紅河(國際)藍莓示範區是鑫榮懋集團引進品種、授權種植的項目,項目佔地500公頃。鑫榮懋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渠道、新品牌「四新賦能」,推動紅河藍莓產業發展,帶動中國藍莓產業興旺。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該種植面積已達近2萬畝。吸納當地農民工到藍莓園進行基地建設、養護,採摘、加工等,每年產季帶動周邊近12000名農民工到藍莓種植基地工作,加上土地流轉的費用,每戶每年增收近5萬元,實現「村頭就業,掙錢顧家」。

「藍莓產業輻射帶動鄉村振興。」鑫榮懋集團市場營銷部副總監郭敏介紹,通過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的新型發展模式,不僅開啟了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還「活」了土地、「富」了農民,為實現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和促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基地輻射帶動了七八個鄉鎮20多個村鄉村振興,成為當地「奔富村」的樣本,藍莓也已經成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重點產業之一。隨着生產方式、銷售渠道與消費觀念的轉變,藍莓產業的興旺正在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合適工作,家庭月收入翻4到5倍,村民對美好生活的信心與期待更強了,傳統鄉村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中國平安:綜合優勢助力鄉村發展提升能級

2月上旬,「深圳企業助力鄉村振興」專題宣傳系列活動首站走進中國平安。中國平安發揮「綜合金融+醫療健康」優勢,持續推動保險、金融、醫療健康「三下鄉」,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打造鄉村特色產業、提供保險保障、推動鄉村文明實踐、助力鄉村治理能力提升等維度系統性發力,在奮進「百千萬工程」的道路上持續助力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創新保險產品 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

位於廣東韶關的友豐油茶基地,萬畝油茶樹漫山遍野,連綿起伏。2023年,該基地採收油茶鮮果3000噸左右,產值超過8000萬元。

豐收有信心,產業有動力,友豐油茶基地的「底氣」從哪兒來?答案是平安產險2022年在韶關創新落地的油茶種植保險,為樹體毀損、鮮果減產帶來的損失提供有力保障,有效減輕了油茶種植企業和農戶的負擔。

「有了這項保險,我們可以放手開拓種植、加工、農旅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穩健經營也有了重要保障。」友豐油茶基地負責人張玉龍表示。目前,平安產險已為友豐油茶基地的5774畝油茶提供政策性油茶種植保險保障1039.3萬元,並在「平安好車主」APP助農專區上架協銷油茶產品,幫助這一優質特色農產品拓寬銷路。

以韶關為「試驗田」,平安的創新不止於此。圍繞「三村工程」,平安積極推動保險、金融、醫療健康「三下鄉」,全省首單「瑤藥種植保險」「油茶種植保險」「食用菌氣象指數保險」等產品在韶關悉數落地,不僅為農業企業提供風險保障,也為「新農人」賦予了發展的信心動力。

價格高了多賺錢、價格低了保險賠。在廣東清遠,平安通過落地保險產品及提供信貸服務,實現了「農戶大膽種,銀行放心貸」。在實地調研基礎上,圍繞種植戶擔心因麻竹筍價格波動影響收入這一痛點,於2023年創新推出麻竹筍價格指數保險,制定了以「英德麻竹筍交易信息平台」發布價格為基準、以西牛鎮政府發布價格證明信息為依據的價格參考機制,以1.2元/斤價格進行托底,為西牛鎮1.87萬畝麻竹筍提供2680萬元風險保障。

同時,平安聯合銀行推出「保險+信貸」新模式,以麻竹筍價格指數保單為質押,通過增信撬動授信額度,推動銀行接受非固定資產為第二還款來源,有效解決麻竹筍經營主體融資問題。

全新升級的平安數字村平台2.0,也為和美鄉村注入科技動力。該平台打造普惠金融、智慧村務、農業科技、產業幫扶、便民服務、融智服務六大功能模塊,助力構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服務生態,提升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服務質效。

這些探索,正是平安助力「百千萬工程」的鮮明註腳。

賦能鄉村振興 聚焦產業發展全鏈條

多年來,平安在集團黨委領導下,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在韶關,兩年多來,平安先後在乳源、始興、仁化等地投入資金200多萬元用於產業振興,開展消費幫扶50多萬元、公益捐贈超過300萬元,有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今年,平安在金融支持方面,計劃為廣東縣域經濟提供300億元的授信支持;在保險保障方面,未來三年計劃為廣東縣域經濟和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不低於萬億元的風險保障。

從省內到全國,平安聚焦產業發展全鏈條,充分發揮綜合金融力量。一是產前扶智培訓,在全國18省78縣培訓致富帶頭人3400名;產中持續造血,以「振興保」提供資金支持,「溯源保」提供品質保障;產後產銷賦能,利用「平安好車主」「平安好生活」等用戶平台助力農產品銷售,讓「土特產」直連超2億用戶餐桌。

在黨建共建示範點,平安積極開展「鄉風文明100行動」,幫助鄉村基層升級黨群服務設施,建立致富產業培訓基地。數據顯示,自「三村工程」開展以來,平安在集團黨委領導下,累計提供產業振興幫扶資金1079.01億元,實施消費幫扶超8億元;平安「村醫工程」累計升級村衛1228所,培訓村醫11843名;在全國援建119所希望小學,培訓超1.4萬名鄉村教師。

今年1月,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與中國平安聯合發起的「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公布了5周年成績單,該公益項目自啟動以來,已覆蓋全國27個省區市1039所鄉村小學,有效幫助31萬多名鄉村青少年、2萬多名鄉村學校老師提升科技素養水平,有力推動鄉村學校科學教育的公平均衡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益、社會效益和育人效益,為「百千萬工程」推進和鄉村教育振興、未來發展夯實基礎。

用「深農投」力量講好興農故事

實現「菜園子」和「菜籃子」共贏

2月底,深圳報業集團記者跟隨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一行,前往深圳農業與食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探訪深農投的「興農故事」。

在全國22個城市及2個海外城市布局35個批發市場和交易平台,場內年均交易2500億元,交易3600萬噸——作為全球體量、規模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平台,這家企業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便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深圳市屬國企深農投下屬深圳市農產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深農集團」)。

深農集團30多年來創造了多個全國甚至全球第一。

——深農是全國農產品流通行業第一家上市國有控股公司,1997年A股上市。深農是第一批加入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的中國農批企業,第一家舉辦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大會的中國農批市場企業。深農是全國第一家發起農產品供應鏈標準化、數字化倡議的企業,在農產品流通領域攜手攻堅,合力打造國家級農產品智慧流通工業設計研究院。

助力「百千萬工程」,深圳企業如何另闢蹊徑?深農集團發揮企業「一頭連着生產者,一頭連着消費者」的特點,貫通農產品產業鏈,實現「菜園子」和「菜籃子」共贏。

創建產銷聯動的「紅河模式」,實現產業振興鄉村

2013年開始,深農集團在雲南紅河州瀘西縣累計投資10億元,分批共計流轉1萬畝土地,引入資金、技術、人才、信息、標準等要素,發揮深農農批市場全國布局的渠道優勢,經過反覆試驗,因地制宜發展小香蔥特色產業,輻射帶動10萬畝,形成暢銷香港,佔據全國規模市場銷量80%的小香蔥生產基地,帶動當地4萬多農民就業,培訓產業工人1.8萬人,實現瀘西縣貧困農戶人均年增收超過3萬元,形成批發市場和種植基地聯動發展「紅河模式」,到2018年底,瀘西縣4個貧困鄉鎮、55個貧困村全部摘帽出列。深農集團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搭建「互聯網+數字化」新型消費幫扶平台,助力產銷對接

深農集團在深建立全國首個消費幫扶中心,實行「實體+互聯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產銷對接經營模式,從源頭對接銷地市場,直接銷售幫扶產品超過3億元,帶動幫扶縣域農產品交易約100億元,助力10多萬農民增收。協助1427款幫扶產品申報高標準供深食品「圳品」,海吉星消費幫扶中心開設「圳品」專區,2023年完成消費幫扶銷售120億元。

2023年深農集團全國批發市場直接銷售幫扶產品交易量達28.7萬噸,交易額178438.3萬元。

推進供應鏈標準化數字化,促進城鄉同吃「一籃菜」

「現實中,農村農產品出地價,城市農產品消費價,是一個『兩頭壓板』的難題。要解決這一難題,只有把流通環節效率、資金使用效率提起來,把流通成本、資金成本降下來,同時,也要讓中間的參與者都能保有利潤、掙到錢。為此,我們重新梳理整個農產品的流通產業鏈,把標準化、數字化向上下游延伸。」深農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深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偉介紹。

「上游,田間地頭——我們做供港標準基地,建設『一基地一園一中心』,研發推廣智慧農機;中間,流通環節——我們做標準載具,研發推廣標準轉運箱;下游,消費市場——我們做『聚合支付』,交易交付中心分離,城市配送,進出口貿易等。」

為了達到整個供應鏈、產業鏈的貫通,深農集團紮紮實實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但這些難題,深農集團不可能一家完成,為此,深農集團集合各方面力量,組建農產品智慧流通工業設計研究院。圍繞助力「增產又增收」,深農集團聯合華為、騰訊、浪尖、國開行等戰略夥伴,向農產品供應鏈標準化、數字化發起攻堅。

在深汕特別合作區、潮州、肇慶、惠州布局建設21個供港標準種植基地,配套組建F.Q.T檢測機構,嚴格把控食安標準。甄選懷集大米、新會陳皮、汕頭乾貝等「土特產」資源,以及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組成「應時而食二十四節氣」推薦榜單,為優質農產品品牌賦能。

探索交易交付模式,助推城鄉融合發展

為配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深農集團探索「交易交付分離模式」,將城區老市場升級為具備體驗、看板、金融服務等功能的交易中心,把倉儲、物流、理貨等功能轉移至城鄉接合部的交付中心,將有效帶動周邊城鄉居民創業就業,該模式已在深圳、上海、成都推進。

為實現在交易支付端,讓上下游一目了然,深農集團還研發推行「聚合支付」,打造「千人千面」的農產品供應鏈生態發展新模式。通過聚合支付,不僅可以為銀行提供企業、農民、商戶的精準畫像,大幅度減少銀行對中小微企業,以及農民的信貸成本,解決農民信貸抵押難題;幫助商戶解決財務、做賬、稅務籌劃等問題;促進更大範圍的產銷對接,幫助農民精準找到價高暢銷市場。同時,還將助力政府部門精準掌握城市保供數據,助力農產品流通的GDP納統,助力政府更精準出台惠農助農政策。

以「非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解鎖產業與文化振興新方式

四月底,由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牽頭組織的「深圳企業助力鄉村振興」專題宣傳系列活動,走進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非遺生活館,記者一行跟隨到訪。

館內,凝結了潮繡工藝的「彩繡輝煌」女士手提包,匯聚了水族馬尾繡、銀鍛造等非遺技藝的皮包,這裏不僅是文化保護的前沿陣地,更是創新與發展的展示窗口。

據介紹,非遺生活(深圳非遺生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充分發揮深圳企業的先進理念,整合多年來在非遺產業化所累積的商業模式、產品創新、產業資源、國內外渠道等方面的領先優勢,實現優秀非遺項目產業化、帶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促進當地鄉村振興,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非遺文化的保護之路

這一切的起點,源於魏素瑩(深圳非遺生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對文學與中文的熱愛,以及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山區老人和孩子的深切關注。在長達20多年的探訪過程中,她發現了各民族地區豐富的原生態文化遺產和傳統習俗。

然而,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這些原始文化或逐漸面臨消亡的威脅。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魏素瑩踏上了一段長達20多年的文化保護之旅。

苗繡的代表作百鳥衣、水族馬尾繡、蒙古族王府刺繡……走進深圳非遺生活館,裡面的物品承載的是她20餘年來,深耕非遺領域的成果與情懷。

多年時間裏,魏素瑩走遍了23個省市,拜訪了46個民族,與300多位民間藝人深入交流,並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影像。這些珍貴的收藏,足以支撐起數個博物館的展覽。

不過,在她看來,僅僅關注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還遠遠不夠。她更注重如何將這些傳統工藝轉化為當下的時尚用品和新文藝作品創新國潮,因此,她通過與政府、學界、商界的不斷交流,成功將非遺文化引入市場,實現了產業化。

在她的努力推動下,我國非遺文化同樣走出國門,亮相「米蘭時裝周」「國際文化展」,在國際上散發其獨特的魅力。據了解,她和公司每年接待來自34個國家的國際文化藝術團體,進行廣泛的文化交流。

「做了這麼多的非遺文化保護工作,為何是你們?又為何是在深圳?」記者問魏素瑩。

她回答說:「深圳的底氣和實力,主要來自於深圳內在的創新動力」。正如非遺生活現在所在做的,「我們對優秀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說到底貴在創新。」

非遺工坊引領鄉村振興

圖什業圖王府刺繡,是科右中旗獨具特色的蒙古族傳統美術技藝,而在展館的一樓,可以看到幾幅這樣的傳統刺繡。在深圳企業的力量加持下,「一根針」為當地繡出了鄉村振興的「錦繡圖景」。

魏素瑩娓娓道來那段故事。當初,科右中旗還是一個貧困縣,有着28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條件極為艱難。那時,他們有一項傳統技藝可以為當地增加收入,但如何將其轉化為產業,卻是個難題。「儘管當地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但沒辦法帶領傳承人實現變現,機緣巧合之下,非遺生活與當地開啟了一段新的合作,助力刺繡技藝實現產業化。」

經過多年的發展,這一願景照進現實。從最初只有400名繡工,到如今已經發展到4萬多人,年產值超過億,年銷售額更是超過了2億元。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非遺生活給予的培訓和支持。

據介紹,初始階段,非遺生活通過一張張繡片的培訓,定下了一級工、二級工的標準,要求繡工們不斷追求更高的標準。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繡工們已經能夠完全做到標準化,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如今,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不僅使傳統刺繡技藝得到傳承,還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魏素瑩和團隊意識到,還有許多類似的項目都應當得到支持,於是,他們着力打造非遺工坊,並借力政策的東風,推動非遺工坊的深入建設。

在深圳支援合作地區尋烏縣,非遺生活於當地打造的非遺工坊正踏上一條品牌化、產業化的道路。張春田(深圳市非遺生活文化產業研究院高級顧問)介紹,非遺工坊以非遺項目為依托,並注重將產業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目前經過對65項非遺技藝的深入梳理,他們在尋烏縣篩選出5項具備產業化和大規模化就業條件的非遺技藝,包括釀酒、油茶製作、茶葉製作、皮雕和木雕。

目前,非遺生活已經在進行產品開發和技術培訓,未來還將開展產品設計、線上線下銷售等一系列工作,提升產品附加值,助力當地居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頂圖:深圳非遺生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魏素瑩展示展品。(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雅麗 攝)

責任編輯:呂馨 奮戰「百千萬工程」深企在行動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