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九澧漁鼓的歷史源流和傳承發展狀況,7月30日,中山大學康保成教授、長沙理工大學鄭劭榮教授和湖南科技大學李躍忠教授帶領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暑期專業實踐團來到常德津市市文化館,與九澧漁鼓傳承人和非遺保護專家進行對話,探討九澧漁鼓的發展新路徑。
九澧漁鼓傳承人沈伯軍和津市大鼓協會會長周平分別從客觀歷史和親身經歷出發,對九澧漁鼓從繁榮到衰敗的演變進程進行了闡釋,共同強調了九澧漁鼓如今面臨的發展困境。沈伯軍與時俱進,利用抖音等社交平台,在年輕一代里打開新局面,使漁鼓表演煥發出了新的生命活力。隨即他於現場進行了精彩的演繹,贏得在場掌聲陣陣。不過,他也注意到,隨着時代的日新月異,九澧漁鼓漸漸缺乏了新鮮血液,其受眾往往是年老一代,所以九澧漁鼓的傳承與發展也越來越需要政府的支持。
周平滿懷真情地回憶道,他自十八歲起開始學習漁鼓,那個時候的觀眾三毛錢就可以聽一天,後逐漸漲到六毛、一元,甚至到五元。這個變化直觀地反映了費用的上漲現象,但這變化背後是藝人減少、市場縮水的嚴峻問題。
津市大鼓協會秘書長王勇認為,在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席捲下,九澧漁鼓已經不可避免地自茶堂文化走向了喪葬文化。因此,具有可行性、延續性和可持續性的創新方案和措施亟待被提上日程。
津市市文化館行政副館長葉芳表示,政府資金的支持完善了漁鼓團隊的基礎設備,非遺傳承培訓班的開設培養了下一代漁鼓藝人心中的文化種子。常德鼓書生態保護區也已投入使用,「鼓書」進景區(如林伯渠故居)則將鼓書表演與紅色革命故事結合起來,達到了發揚紅色文化與宣傳九澧漁鼓的雙贏效果。「鼓王大賽」的舉辦也提高了獲獎藝人的社會地位,以名人效應擴大了九澧漁鼓的社會影響。
鄭劭榮教授認為,民眾對民間藝術關注度的提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保護九澧漁鼓離不開政府、高校與藝人的通力合作。九澧漁鼓從默默無聞到走上北大舞台,再到逐漸走進現代大眾的視野,少不了任何一方的協助。熱烈歡迎九澧漁鼓非遺工作者與長沙理工大學合作,共同促進九澧漁鼓在高校的傳播,打開年輕一代市場的新局面。
津市市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劉旭東表示,九澧漁鼓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調研會上對於九澧漁鼓未來發展的共同探討,將有助於其煥發出新的時代生命力。(劉春林 李冰雁 陽燕萍 李濟璋 朱欣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