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年前的陶器,1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12000年的稻作文化積澱,700多年前的萬年貢米......
一眼萬年,寶藏萬年,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萬年這座古老縣域獨特的文化魅力。
盛夏已至,暑期來臨。日前,記者來到萬年神龍宮景區,停車場擺滿了來自各地的旅遊大巴,遠近的學子們紛紛走進神龍宮,觸摸鯉魚跳龍門,探尋海底世界的神奇,享受清涼一夏。景區工作人員說,龍年逛神龍宮,正成為周邊旅行社的主打產品。
近年來,江西省萬年縣委、縣政府圍繞「打造世界稻作文化體驗地、生態休閑旅遊目的地、美麗幸福新萬年」的戰略目標,積極謀劃全域旅遊發展,各項旅遊要素高質量發展,慕名前來萬年旅遊觀光的遊客逐年遞增。
仙人洞考古遺址
稻香萬年,亙古永恒的文化鄉愁
說到萬年仙人洞,作為古稻作文化的代表,是江西一張重要的世界農業遺產名片。這座1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人類活動文化遺跡,出土了12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矽石標本,2010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這里出土復原的「原始夾砂直口圜底陶罐」,距今20000年,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一件成型陶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陶」。這裏出土了刻有大量記事符號的魚骨鏢,在吊桶環遺址上考古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物物交換場所。
由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仙人洞」,中國最美的地下河「神農宮」,明清古建築群「荷溪古村」和千年古寺「大赦庵」等景點組成的神農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榮膺國家級4A景區,景區規劃總面積為43.13平方公里,古老的稻作文明與生態自然風光結合,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
世界稻作文化公園
稻香萬年,無處不在。行走在萬年大街上,百米稻作文化墻,展示了古代先民燒製陶罐、把野生稻馴化成人工栽培稻等場景,以及萬年考古發掘的歷程。在稻作文化主題公園大門口,一座漢白石玉雕琢的大米造型上,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親筆題寫的「野稻馴化,萬年之源」閃閃發光。公園以陶土文化、紀念石碑、雕塑造型、實體構築等多種藝術手法充分展現萬年稻作文化的悠久歷史。
萬年縣傾力打造「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地」「中國貢米之鄉」「中國淡水珍珠之鄉」等旅遊名片,發起成立「中華史前稻作文化遺址聯盟」,擦亮稻作之源的「萬年名片」,萬年縣成為世界稻作文化的體驗地。
美侖美奐的神龍宮景區
生態萬年,色彩斑斕的旅遊畫卷
1512年,明朝正德年間建縣「萬年」,賜於裴梅荷橋貢米「代代耕作,歲歲納貢」,萬年貢米從此揚名天下。
50年前,萬年培育出國內首例淡水珍珠,萬年是中國優質淡水珍珠之鄉,萬年珍珠以其「淡雅似明月、瑰麗如雲霞、粒大形圓、光澤照人、品質優良」而享譽世界。
萬年縣依托古色稻作文化、金色貢米文化、白色珍珠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綠色生態文化「五色」文化旅遊資源,全力推進「一核、一帶、四區、多點」一體化旅遊項目建設,形成「景區旅遊看神農宮,城區旅遊看珠溪河,度假區旅遊看石鎮老街景區、越溪田園景區、稻源龜山景區,鄉村旅遊看星明、坑邊、細港等秀美鄉村點」的格局;重點推出了稻作文化度假體驗遊、紅色文化精品遊、山水休閑度假遊、美麗鄉村休閑遊等4條特色旅遊精品線路,通過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和旅遊產品體系,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旅遊畫卷在萬年的大地上鋪開。
萬年貢米原產地
風情萬年,炫麗多彩的華美樂章
近年來,萬年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推進農業、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萬年稻作文化影響力、旅遊吸引力、產業競爭力,農文旅融合成為萬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增量。
立足豐富鄉村旅遊資源優勢,萬年縣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旅遊要素,強化旅遊功能、優化生態環境,提升服務水平,著力培育了一批鄉村旅遊點。神農湖山莊、稻源生態農莊、上坊細港、汪家坑邊、青雲史橋、湖雲施氏家庭農莊、萬年峰生態林場、青雲三源農莊、裴梅荷橋(稻仙谷、貢米文化園)、青雲姚源等先後創建為省3A級鄉村旅遊點。
省級非遺石鎮燈彩
萬年不僅擁有國家級非遺《萬年稻作習俗》,還擁有和稻作有關的《耘禾歌》《割禾歌》《石鎮燈彩》等省、市、縣級非遺,活動涵蓋民俗、曲藝、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等。萬年縣各旅遊企業搶抓機遇,積極開展稻作文化、非遺文化研學旅行。神農源景區主要結合稻作文化特色推出研學課程,稻仙谷景區主要結合萬年稻作文化、農耕文化推出研學課程,貢米文化園主要結合貢米文化、農耕文化推出研學課程,陶稻珍文旅立足珍珠文化、陶文化、稻作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從歷史中挖掘價值,在傳承中孕育生機,當古老的稻作文化農耕文明不斷被「活化」,寶藏萬年,風情萬年,一定會迸發出無盡活力,譜寫出文旅融合炫麗多彩的華美樂章!(記者 林琳 周萬里 圖片 萬年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