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底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輕工業信息化大會」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發布文件對100家中國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先進單位和100名中國輕工業數字化轉型領軍人物進行表彰。其中,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青島昌隆文具有限公司被評為中國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先進單位,青島昌隆文具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總經理賈曉菊等被評為中國輕工業數字化轉型領軍人物。
據悉,青島昌隆文具有限公司成立於1988年5月,家喻戶曉的「白雪」牌走珠筆、圓珠筆、記號筆等便是其主要產品。「白雪」作為該公司主要品牌標誌,2004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白雪圓珠筆2004年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白雪書寫筆2005年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國家免檢產品稱號。從而成為同行業中唯一同時具有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三項榮譽的企業。
同時,白雪文具多次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認定為中國制筆行業十強企業,在多年保持高新技術企業的基礎上,被青島市經信委授予兩化融合示範企業及智能工廠,2021年被工信部認定為綠色工廠。
經過三十四餘年的發展,從一不見經傳的小作坊發展成高度機械化和智能化生產的現代化中型企業,青島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青島昌隆文具有限公司董事徐志誠深有感慨。他將先進的制筆技術帶到青島,也見證了青島幾十年來城市東擴、產業西移的發展變遷……徐志誠自豪地對記者說,自己是半個青島人,他已經習慣並愛上了這方水土。
半個世紀的筆墨情結
徐志誠祖籍福建莆田,1957年在台灣出生,他十幾歲時就幫助家人一起制筆。「當時有點像家庭工廠,小孩子放了學要幫助大人一起做記件活兒,其中就有組裝筆。」沒想到,小時候的這份情結卻奠定了他未來事業發展的方向,粗略一算,他跟筆墨打交道已近50年。
在房地產業摸爬滾打了一陣子之後,70年代徐志誠分別到日本和美國學習了制筆技術,「我的第一位老師是猶太人」,徐志誠回憶到,在美國時,猶太人的嚴謹和認真,讓他受益匪淺,也讓他明白了「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個道理,這些都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他日後的制筆之路上。
徐志誠在印度尼西亞創辦了第一個制筆企業,但受制於一些政策上的牽絆,上世紀80年代末,徐志誠將目光轉向了國內。「我當時考查了國內四大文具廠,有北京金星、上海英雄、上海永生、廣州青年,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談妥。」機緣巧合,1990年他來到了青島,接觸了以白雪修正液起家的青島昌隆文具有限公司,「我和總經理解思鵬也拍過兩次桌子,最後還是定了下來,我主要看人,找到一個對的合作夥伴,後面的事情才能順利。」
1992年,徐志誠帶着大型的自動化設備正式進駐公司,當時,公司規模很小,一共十幾個人,只有幾間簡陋的屋子,既是廠房、實驗室又是臥室、廚房,「我在那裡住了十幾年,第一代機器很多都是我親自研發、設計、組裝起來的。那時候,我每天都要在工廠各個車間轉悠,算了一下,一天大概要走6-10公里路。」一路摸爬滾打,公司最終實現了從原料到成品全機械流水線作業。
「發展自動化」的思路在當時是破天荒的,但今天看來,他是走在了時代前列。其中,模具製造能力是制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青島昌隆文具的模具製造精度可以達到一根頭髮絲的三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0.01毫米。模具的精益求精,為後面的流水線作業奠定了基礎。
目前,昌隆文具有限公司一天的制筆量可以達到60萬支,年產量達到4億—5億支,並且為世界最大的制筆企業以及其他國內外文具品牌做了多年代工。為了破解圓珠筆筆頭「滾珠」的難題,2013年青島昌隆文具參與了水性針管型筆頭生產線的課題。白雪牌針管型水性圓珠筆,從筆頭、墨水到模具製造全部自主研發,技術水平和質量可靠性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知名品牌。
見證青島變遷
「1992年我剛到黃島的時候,那裡一片荒蕪,幾乎都沒有路……」但那裡是國務院批准的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位置得天獨厚,靠近港口、碼頭,水、電供應充足。基於長遠考慮,徐志誠和他的團隊不斷在那裡購置新廠房。
如今,他們工廠所在的香江路附近早已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 大型商超、寫字樓林業,可以說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時,我來青島的時候,還是拿着外匯券的,出國參加展會辦理簽證也不是特別順暢,但慢慢地青島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政策越來越好,尤其是青島市台辦在服務台商方面做得無微不至,在這方面,這麼多年來,真是十分感謝。」 徐志誠真誠地說道。
常年在青島生活,徐志誠甚至改變了生活習慣,「我以前在台灣不怕冷也不怕熱,現在既怕冷又怕熱」,他習慣了青島冬暖夏涼的氣候,回到台灣反而覺得不適應。
在青島,徐志誠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閒暇時,喜歡約上三五好友,一起打高爾夫球,一起釣魚。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徐志誠,最期盼的事情是退休後能夠實現他環遊世界的夢想。(記者 齊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