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黃山放繩工 央視「老熟人」

2021-10-07
来源:香港商报网
    放繩工,是黃山風景區環衛隊伍中的一個特殊工種,因其工作的專業性、危險性、服務性,被譽為懸崖間的「美容師」「舞者」「蜘蛛俠」等。據悉,黃山目前共有10組放繩搭檔,分佈在各個片區,鮮少有人知道。
 
謝天星撿拾垃圾池周邊散落零星垃圾
 
    國慶日前,作為黃山放繩工的「最佳拍檔」——謝天星、李培生二人應邀赴北京參加了中央廣電總臺《向幸福出發》節目組的錄製,在節目現場兩人再現了景區環衛工的工作紀實。
 
    錄製完節目的二人,馬不停蹄地返程,很快又各自投入到十一小長假繁忙的保潔工作中。
 

    十年亦師亦友,成就金牌搭檔
 
    李培生是黃山放繩工隊伍中「小有名氣」的一位,而謝天星則是李培生放繩生涯的「入門師傅」,也是他的首位放繩搭檔。
 
    謝天星1998年便在景區內從事週邊放繩工作,可以說是放繩工隊伍的元老級員工。彼時的李培生因其家住平原地區,初來山區暫先被安排為路段保潔員一崗。
 
    1999年,倆人開始正式搭檔。當時公司請來了北京的專業戶外登山運動員為放繩工們做專項培訓,謝天星作為放繩工的「前輩」也將工作中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過近3個月的實操演練,李培生在謝天星的守護下正式接受了新的挑戰。
 
    十年的搭檔時間,二人不斷摸索,彼此成就,撿拾的垃圾或是義務幫助遊客撿拾的物品更是不計其數。謝天星主要負責在上面看繩頭,告知李培生垃圾的具體方位,同時也提醒路段過往遊客,避免觸碰或絆到繩索。放繩是一項極耗費體力的工作,旅遊旺季二人有時也會互換身份,互相調劑。
 
    「我們兩個人是有絕對信任的,無論誰下去都有底氣」李培生笑著說道。有時放繩作業中因山谷風力過大,人員偏離繩索重心,易引發「鐘擺效應」,拉長作業時間,李培生便會把握住雙腳和手握繩索的三點,同時向身邊的雜木借力,以等腰三角形的穩定性維持個人平衡。專業的登山老師教授他們快速下降最長距離為15米,二人經多次實踐將範圍縮短為10米。
 

    老將合體出馬,完成高難作業
 
    後因業務發展需要,謝天星與李培生分屬兩所,各自帶新人開展週邊放繩作業,不斷挖掘新的週邊放繩人才,相繼帶出了謝樂逵、張華民等熟為人知的放繩工。以默契著稱的兩人現在僅相隔約30分鐘的腳程,在遇到高難度週邊放繩還是會選擇一起合作,為景區衛生保潔工作保駕護航。
 
    在實際的放繩作業中,更多的是考驗放繩工的應變能力。讓李培生記憶猶新的是2010年,在蓬萊三島處一個小山頭上,掛著一件雨衣。那個位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中間還有一道溝無法跨越,雨衣與地面有著近30米的高度差。放繩工們在懸崖峭壁邊往下放繩的頻次高,由平地處往上爬撿拾卻沒有多少實踐機會,這可讓大家犯了難。「天星膽子比較大,我馬上就想到喊他來幫忙」李培生回憶起謝天星在現場仔細勘察了地形,與眾人商議後果斷決定搭建起20米長的消防雲梯,李培生在下固定雲梯,由他自己穿上防護繩索向上爬,再用釣魚竿夠取。眾人在下圍觀,大氣都不敢出,生怕一個動靜讓謝天星失了重心。驚心動魄的30分鐘後,這件「扎眼」的雨衣終被取下。
 
    李培生總說:「黃山的環衛工們眼裏都是容不得『沙子』的,只要看到垃圾我們就會去撿,大到一件雨衣,小到一張紙屑,而且要保證垃圾日產日清,一次最簡單的放繩撿拾也得20分鐘,但我們都會盡力去做好。」
 

    並肩走進央視,同台演繹「絕技」
 
    國慶日前,謝天星、李培生二人應邀參加《向幸福出發》節目組的錄製。
 
    「釣魚杆和繩索是我們上崗最重要的兩件家當」李培生向主持人展示了手上那根看上去簡易又略顯神秘的自製工具——釣魚杆,頂端是兩根略呈直角的「針」,由鐵絲磨成,耐磨損、有韌性。針對垃圾形狀和材質的差異,一根針用來戳,一根針用來鉤,「針」和杆之間用膠帶固定住,剩餘部分是用魚杆改制的,最長可延伸至7.2米,「不要小看這根竿,四到五米以內距離的垃圾都可以用它解決,不用放繩。」現如今的放繩繩索也已更新到第三代,輕便、細長,承重力更強,是選用了帶花色的專業登山繩,便於在作業中識別。兩人分工明確,一人負責解釋說明一人負責演示使用方法。
 
    「「我只是做著『平凡』的事,感謝天星帶我入行,感謝家人的支持與理解,能夠有機會與我的老搭檔一同將黃山『黃馬甲』精神演繹在全國大舞臺我感到十分榮幸。」李培生談及再次坐在演播廳的感受時說,近些年來,通過網路和電視的宣傳,環衛工群體被更多的人關注。遊客在增加,垃圾量也在逐年減少。黃山是我們共同的家,在此我們也呼籲來山的遊客們從小事做起,讓山川更美。」(記者 吳敏  通訊員 關碧瑤  蔣華飛)
 
[责任编辑:薛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