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港府決定向全港合資格永久居民及新來港人士派發總額5000元的消費券。消費券是全球常用的經濟政策工具之一,既可幫助市民緩解一定生活負擔,又可達到刺激消費、提振經濟目的,港府應積極借鑑其他國家和地區派發消費券的經驗,廣泛傾聽社會各界意見,結合香港本地情況,爭取將好事辦好,令消費券的社會經濟效益得到最大發揮。
與派發現金相比,消費券顯然更貼合目前香港財政狀況和實際需求。在港府啟動大規模逆周期措施和多輪防疫抗疫基金後,香港財赤已升至歷史最高位,在當前赤字的財政狀況下,已不再適合大手筆盲目「派錢」。但是疫下不少市民和行業確仍需政府支援,因此,派發消費券是更有效的支援手段。首先,消費券可以給予市民一定財政補助;同時,與現金不同,消費券的形式決定了市民必須消費才能使用,這可以最大程度鼓勵市民消費,創造更為積極的消費氣氛,有助提振本港經濟。據政府和相關機構估計,此次派發5000元消費券大致可帶動本港GDP增長0.7%至1%,經濟刺激作用顯著,這也是為何疫情發生後,許多國家和地區更傾向向居民派發消費券。比如內地、澳門、新加坡和台灣都曾在去年以不同形式發放消費券。
港府希望以消費券為市民紓困,更希望消費券有效支援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零售、餐飲、酒店等服務行業,要想實現以上目標,就需要政府設計消費券的發放、領取及使用更便利及全面化。現時,許多市民爭議和擔憂消費券的發放和領取手續繁瑣,政府此次計劃以電子方式發放消費券,就應該盡力爭取與愈多電子支付平台合作,以滿足不同市民的消費選擇和需求,如此才會有更多市民願意使用消費券。同時,考慮到香港電子支付發展還未完全成熟,許多小商戶並未安裝電子支付終端,許多港人特別是老年人也未有電子錢包,所以政府應該將八達通亦納入合作平台,畢竟八達通在全港的普及程度更為廣泛。但這並不意味着政府放棄或減少與其他支付工具的合作,移動電子支付是全球發展趨勢,此次派發電子消費券亦是一次很好的促進本港移動支付及創科發展的機會。
此外,電子消費券可適用範圍亦是大家關注焦點,政府規定消費券只能用於本地商戶或本地網站使用,這無可厚非。不過,消費券可用於哪些商戶和商品,政府還未給出明確指引。我們認為,為了支援更多商家和行業,最大程度刺激本地經濟增長,消費券使用範圍應該盡可能放寬,給予市民更多使用空間。市民既可在街市攤檔使用,亦可在餐廳、商場使用;既可選擇食飯、娛樂,亦可選擇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等,如此才能整體帶動全港消費。
當然,消費券還涉及到登記、派發次數及使用期限等細節問題,需要政府進一步釐清及制訂具體實施準則。總之,最核心的原則就是,消費券應該最大程度便利化、普及化及全面化,發放好消費券,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在民生、社會及經濟層面的提振作用,達致效益最大化。
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