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和二年(1055 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淘来到成都,拜谒前一年刚到这里为官的张方平。
苏洵将自己的作品呈给张方平,希望能获得赏识。张方平读了苏洵的文章,大加赞赏,希望能够任苏洵为成都书院的教师。但苏洵意不在此,最后张方平为苏氏父子三人,写了呈给欧阳修、韩琦等人的推荐信,为他们的前途铺路。
在获得推荐信的次年,嘉祐元年(1056 年)苏洵就带着两个饱读诗书的儿子,前往大宋的都城一一汴京。
《长江万里图》卷(明人仿,局部)·宋·夏圭
这是苏轼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
五月,父子三人到达汴京,住在太平兴国寺浴室院。苏氏兄弟没有参加眉州的州试,所以根据北宋的科举制度,他们还需要在开封府通过举人的考试,才能参加礼部省试。
八月,二人双双通过举人考试,剩下的时间,就是等待第二年初的礼部考试了。准备时间宽裕, 苏轼与苏辙除了备考外,有更多时间随父亲一起游览京城,出入京城的社交场合。苏家三父子在汴京的文名不小,在一次有韩琦的宴饮场合上,韩琦还特意向苏洵问起苏轼。
《宝月帖》·宋·苏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嘉祐二年(1057 年)正月,苏轼和苏辙一起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六百余字洋洋洒酒,平实流畅地完成了文章。在阅卷时,考官梅尧臣十分喜爱苏轼的文章,想将其录为第一,请示主考官欢阳修。
欧阳修读后赞不绝口,本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有疑虑怕这篇文章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就列为第二。
结果拆卷一看,这篇文章是苏轼所作,而被列为第一的文章,反而是曾巩写的。虽然阴差阳错, 不过在后来的礼部复试时,苏轼还是以《春秋对义》取得了进士第一,荣登状元。
还有一个小插曲,在阅卷时,苏轼文章里有一句是:「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欧阳修问众人其出处,没人能答得出来,便以为是众人恰好都忘了。等到放榜, 梅尧臣问苏轼这句话的出处,苏轼答道:「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少年的狂做,已见端倪。
二月殿试,苏轼和苏辙顺利通过,并且给当朝皇帝宋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家的科举运恐怕全被苏轼和苏辙占了去。
苏轼进士及第后,亲自拜访了欧阳修、梅尧臣、富弼、韩琦。老前辈们都对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青睞有加,苏轼的二十二篇文章,在公卿大夫们间争相流传。身为学界泰斗的欧阳修为其扬名,苏轼这个名字,也自此名动京师。
《长江万里图》卷(明人仿,局部)·宋·夏圭
可惜还没等父子三人扬名京城的消息传回眉山,苏轼的母亲程氏就病故了。程氏一生的志愿就是等着丈夫成名、儿子成才,可惜未等到能亲耳听到喜讯,就早早撒手人寰。
苏氏父子匆匆赶回眉山,只见家中房屋破败,只有两个年轻的媳妇,还守着这荒凉的家园。不知在苏洵、苏轼、苏洵三人在京城壮游时,家中的三个女人经历了怎样的生活。
经历过丧母的悲痛后,在这丁忧的三年(两年零三个月)中,苏轼过得颇为轻松悠然。已无应试的压力,他与妻子经常一起外出游玩,和岳父家的亲戚们都结下了真挚的友谊。苏轼的第一个儿子,也在这一时期出生了。
持丧期满,苏洵、苏轼、苏轼妻子王氏、苏轼长子苏迈、苏辙、苏辙妻子史氏,一行六人,经水路,再次前往汴京。这是一次快乐的旅行。苏家老中青三代乘船东游,沿岸风光迤逦,名胜尽览。
《长江万里图》卷(明人仿,局部二)
嘉祐五年(1060 年)二月,一家人到达了汴京。他们在一处远离繁华街道的地方,买下了房产,有一个半亩大的花园,适合平日里的休憩娱乐。苏洵未经考试,被任命为校书郎,后来又被派去为皇帝写传记。
苏轼和苏辙二人也被安排了官职,都在河南府。但是制科考试在即,兄弟两决定辞官不就,专心准备考试。
第二年秋季考试结東,苏轼列人第三等,苏辙列为第四等。由于第一、二等皆为虚设,因此他们的成绩已经算是佳绩。据苏辙后来谈起,本来司马光想把他的对策也列入第三等,但是有考官认为苏辙针砭时事太过激烈,拒绝录取他,后来皇帝决定将他的文章评为第四等。
《殿试图》
考试后,苏轼被任为大理评事、凤期府判官,属于知州的「秘书」,有签书公事的权力。苏辙也被任命为商州推官,但王安石对这个决定持有异议,迟迟不肯起草状词,直到第二年秋天オ下来命令。
不过老父苏淘一个独留京中不妥,所以苏辙便辞去官职,留在汴京照顾父亲。年底,苏轼带着妻子和孩子前往凤翔,这个高度理想化的青年,第一次闯入了现实的官宦世界。
007特集 《幸会!苏东坡》
撰文 | 曹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