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把體育上升到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發展高度,這在內地應該還是第一次。而且,這也不是隨便說說,而是日前國務院以《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形式發出來的權威信號。
「體育支柱」成為國家戰略,這個意義有多大?先把目光投向鄰國日本看看。
日本已屬體育產業強國,人均體育消費更是常年高居世界第一。之所以如此發達,其內生動力還始源於制度層面。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日本都是依靠行政力量推行大眾體育運動。
早在1961年,日本就頒布《日本體育運動振興法》,提出重點振興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隨後,日本圍繞該法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包括1989年的《關於面向21世紀的體育振興策略》和2000年《體育振興基本計劃》。2010年,日本推出《日本體育立國策略》,整體來看,這些法律政策無一例外都為後來日本體育產業的繁榮提供了制度支撐。
日本的經驗佐證了一個道理,體育強國,制度先行。故此,內地《綱要》的出台,為中國體育產業走向支柱,打下了制度基礎。當然,這只是一個高起點,後續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系列配套,值得期待。
廢除應試 興趣驅動
但是,要讓體育產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除了基礎制度的引領之外,第二大重要的因素,就是體育消費群體的培養,若沒有龐大的體育消費群體,所謂的體育新興產業就是一句空話。
吃飽穿暖是人的生存本能,所以這種消費需求,是一種本能需求,不需要刻意引導。但是除此以外的大部分人類消費需求,其實取決於教育引導、興趣培養。
一個人最愛吃的菜,一般形成於童年、少年的飲食習慣。而一個人的興趣愛好,也大部分受少年時期的環境主導。但是,應試教育佔據校園的絕對統治地位,體育課不僅少而且多流於形式。普遍的名校情結追求下,各種體育愛好成為學生的奢侈品,未來的龐大體育消費群體無從談起,只能是宅男宅女族的日益龐大。
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必須破除應試教育機制,免試就近升學,消滅家庭作業,改為課堂作業。例如每節課45分鐘,其中30分鍾老師講課;15分鐘學生做作業。把課外時間,全部還給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實現愛好自由。學校開設包括體育在內的各種興趣課,讓整個中國的義務教育,由應試驅動改為興趣驅動。由此,未來的世界級科學家、專家就有了最適宜的成長土壤,而一個億萬級龐大的體育愛好者,也必將從童少年期就開始形成,未來中國的體育支柱產業,才有堅實的消費支撐。
新支柱的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具有極強成長性和可持續性。好處之多不必細說,但成功地啟動這個中國經濟新引擎,必須從娃娃抓起,同時更能讓國民尤其是青少年,從古老的麻將和現代電子遊戲這兩樣「宅」體育中走出來。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