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臨期食品的熱銷,再次引發了市場和輿論的關注。比如在北京的那些折扣店裏,泰國海苔、德國啤酒、意大利曲奇、保加利亞果汁……百餘種商品連綴成一張世界地圖,每款商品臨近保質期的情況都不同,短則10天半個月,長則尚有八九個月才到期,以市場價一至五折出售,多數在三折左右。
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只是臨近保質期。從前,臨期食品成為廠商等的頭疼難題,而現在卻變成了「熱銷商品」。沒有賣不出的產品,只有賣不動的價格。表面上看,這只是一種商品促銷現象,而實質上,臨期食品成為熱門生意,體現了市場對低端消費需求的回歸與重新發掘。
或佐證資源錯配
多年來,在「轉型升級」的口號式驅動下,許多廠商習慣於眼睛朝上朝外,只盯住利潤空間豐厚的中高端消費市場,而在一定程度上,輕視了中低收入人群,或者說輕視了對性價比特別敏感的消費人群。
據說,全國加起來,每年大概有價值超過1000億的過期食品要被銷毀,讓人痛心。而細分市場,在過期之前,以一至三折左右的折扣,將臨期食品變成了高性價比的商品,從而匹配對性價比特別敏感的中低消費人群,於是變成了熱銷商品。
對低端消費需求的重新發掘,讓市場各方獲得多贏。這對擴大內需,是一個巨大的啟示,必須同樣重視低端消費需求。
據報告,2018年內地全年為企業和個人減稅降費約1.3萬億元。2019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負擔或達2萬億元。
減稅降費的目標之一,是「要在短期內發揮好擴大總需求的作用。」除了個稅以外,大部分的「減稅降費」直接受益者是企業股東和中小企業主階層,這對於搞活企業、穩就業來說,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於直接擴大消費總需求的效果來說,值得商榷。
這3.3萬億元的蛋糕,企業主階層分得了大頭,而工薪階層只是小頭。但由於邊際效應,比方說富人增加了10000元年收入,並不會改變他的消費習慣。而窮人增加了10000元收入,立馬就會花掉,轉變為改善生活的消費。
所以,從擴大全社會消費總需求的角度來說,3.3萬億的減稅降費,因為平均用力,或存在資源錯配,讓擴大內需的效果大打折扣。臨期食品的熱銷,對此就是一個佐證。
將減稅降費的刺激蛋糕,切出更多的部分,用來實實在在提高工薪階層的工資收入,擴大內需效果將來得更快、更好。如果考慮持續性的話,也可以改為發放城鄉居民補貼、或消費券,直接拉動內需,這就是臨期食品熱銷的所帶來的啟示。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