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行著一句話:“炒房不如炒股,炒股不如炒鞋。”近幾年,炒鞋市場中湧現出的暴富現象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
炒鞋真的這么賺錢嗎?它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商業邏輯?
千元鞋子價格可翻10倍賣
2017年9月,耐克旗下Air Jordan和國際潮牌OFF—WHITE合作,設計了一款名為OFF—WHITE·Air Jordan 1的球鞋,這款鞋每雙售價1499元人民幣,在官方發售後沒過多久就被炒到12000元人民幣。而一雙白黑紅配色的AJ1,短短兩年價格也一路飆漲到70000元人民幣,漲幅超過4500%。
2018年,特拉維斯·斯科特和Air Jordan合作,一雙售價1299元人民幣的球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直線上漲至8000元人民幣。目前,全世界最貴的鞋是Air Yeezy2(Red October),以1700萬美元的價格在網上成交。
炒鞋人把鞋炒出了驚天價,只不過,他們讓鞋子不再只用來穿,而是擺在家裏“收藏”起來。“先割一輪囤鞋炒鞋的散戶,再割一輪老老實實自己買自己穿卻無緣搖號中簽的消費者。這是炒鞋割韭菜的基本邏輯。”一位二手潮鞋店主稱,“一般鞋子的拿貨成本在一千元人民幣左右,但二級市場可把價格翻炒10倍以上去賣。”
商販囤鞋炒高價格
除了散落在全國各地的“鞋販子”,在炒鞋產業鏈上還有一個有份量的角色,這就是莊家。國外有一位知名球鞋倒爺 Derrick,分享過他炒鞋的故事。他曾經在2天時間裏,吞下127雙 Yeezy 750 Boost,一共賺得22.8萬美元。
這些莊家有著大量的資金流,瞄准了某款限量鞋暢銷色和鞋碼進行瘋狂掃貨,制造“一鞋難求”的假象。潮鞋玩家郭子添說,這些莊家一般是出價每人幾十元雇傭大媽大爺去實體店排隊搶貨,男款的40-45碼、女款的36-37.5碼為“黃金尺碼”,也是莊家掃貨的主要對象,莊家只需買斷主力貨品就可以提高球鞋價格,並拉動其他尺碼的價格上漲,從而把控整體價格。
某知名運動品牌工作人員說:“有些購買量比較大的販子(re-seller)會有一些勾結,他們會互相認識,之間會有些利益往來,比如說,這次這雙鞋到店500雙,我拿出一小部分來給這些販子來賣。”
不過,二級市場上動輒上萬的價格究竟誰說了算?鞋本身真有這么大的收藏價值嗎?
一位鞋販子告訴記者:“比如這雙鞋有100雙,我們能做到在門店買走75雙,我們會把這些鞋都捂在手裏面,一開始不會賣,我們就集體把鞋的價格抬高,就都說這個鞋好,這次誰都不要先出手,我們都會在群裏商量,把鞋抬到多少再出手,比如如果你這個人你在北京提前把這個鞋放出去多少流入到市場,大家就會很排斥你的,下次再買鞋再賺錢就不帶你玩了。”
此種操作下,一些本來不那么稀缺的球鞋,價格也被短暫炒高。
市場暴利引來假鞋制造商、假鑒定平台
隨著品牌方的限量和莊家的壟斷,市場暴利立刻被假鞋制造商盯上。記者在幾位莆田系制造商處了解到,被炒至萬元的椰子鞋,高端仿貨售價只需要二百多的價格即可入手,而數千元的AJ,在高仿商手裏1/3的價格也可入手。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買到假貨,很多人會上鑒定平台看一下真偽。但是在品牌從業者看來,這種鑒定沒有太大價值:“很多球鞋平台自許自己是鑒定平台,一個行業來說,你怎么又當規則的制定者又當行業的從業者,就是這個球鞋它說是真是假,它同時還販賣球鞋,我覺得這是很可怕的一點。”
倒賣球鞋行為本身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又應該由誰監管?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表示,球鞋在價格上受市場支配,但消費者仍需注意:“所謂的倒賣,例如先囤積,因為它不是一種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他買了以後過段時間再加價去銷售,這也是個市場行為,對這塊來講,法律上並沒有禁止性規定,他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我們要提醒消費者,購買一定要理性消費,要明白消費,例如你買這雙鞋價值多少,跟銷售商是不是要簽訂相關合同,現在他跟你講的是某某品牌,某某人使用過,如果你們沒有約定,沒有電子數據,你發現是假的、或者不是哪個人穿過的,就不值一萬或者兩萬了,由於你沒有交易數據就很難維權。”
此外,邱寶昌提示,一些專營平台也應按照法律規定承擔起自己的職責,“電子商務法律規定的經營者有兩種,一種是平台經營者,一種是平台內經營商品銷售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者,平台經營者要對平台內的經營者有一定的義務,《電子商務法》第38條規定得很清楚,平台有連帶責任、有相應責任,如果你明知有些人在你平台上賣的是假冒偽劣,你不采取措施,就要承擔連帶責任。”
海外品牌的營銷套路
某電商App的數據顯示,2018年,潮鞋消費量的前五名均為海外品牌,他們在營銷上可謂“套路滿滿”。
——“饑餓營銷”制造稀缺感。物以稀為貴,通過控制商品發售量制造稀缺感。
——巨星聯名塑造偶像文化價值。潮牌產品聯名時尚巨星或其他時尚品牌,其附著的偶像價值和文化價值,滿足青年群體的消費心理需求。
——線下深度布局,提供沉浸式體驗。海外品牌商重視線下場景呈現,打造分眾化的消費門店,提供展示、沉浸、把玩的空間,迎合青年消費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訴求,同時將新增門店逐漸下沉至中小型城市。
——社交平台釋放聚合效應。借助新浪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等平台,一些博主或大V分享自己的球鞋等藏品及相關經驗,制造流量話題,形成了規模不小的粉絲圈子,而有的平台直接將售賣鏈接嵌入到博主頁面裏,打通社交與網購。
一名“鞋友”告訴記者,一雙球鞋在時下火爆綜藝節目的“露出”下,又或是在社交平台明星“曬圖”後,“聯名鞋當天直接‘起飛’,飆升到萬元。”
時尚潮流業潛力巨大,本土品牌需跟上
閑魚6月潮鞋榜數據顯示,潮鞋愛好者每月花1300元在鞋子上,男性比女性消費高40%,其中90後占據半壁江山。此外,AJ1倒鉤漲價最快,漲幅441%,從原價1299元漲至均價7034元。椰子黑滿天星排名第二,漲幅達224%,從原價1899元,漲到均價6149元。Sacai × nike、椰子滿天星、萬花筒等潮鞋漲幅也超過100%。
閑魚6月潮鞋榜部分鞋價
北京的江先生告訴記者:“我是80後,我上初中那會兒其實包括喬丹、阿迪的那些鞋對我來說,我很喜歡,但是我的能力不足以讓我去擁有它們,所以當我有能力擁有它們的時候就像是夢想的實現,情懷吧。”
“‘90後’‘00後’年輕人是時尚消費的主力,一雙鞋也好,一件T恤衫也罷,早已超出了使用和功能的范疇,而被更多地賦予個性、文化、社交等心理層面的內容。本土品牌商要加快供給側改革,向歐美同行學習先進營銷經驗和設計理念,及時調整產品的營銷模式和供應鏈條,強化品牌的潮流化、時尚化屬性,增強消費黏性,打造爆款產品。”艾媒咨詢CEO張毅表示。
一些本土領軍企業已經開始嘗試。例如,李寧集團踏上國際時裝周,借助國際舞台打開知名度;安踏體育和361度簽約國際知名球星,推動業務發展和品牌價值提升。
當然,學習並不意味著一味模仿。專家認為應“強調文化原產地優勢,加強品牌辨識度。”李光鬥說,潮流時尚品牌的發展,要努力引導、培育和發展新的文化熱點,充分利用中國元素和文化IP,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品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