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旅加学者
格林尼治时间5月24日,自2016年7月接替因同年“6.23”脱欧公投失利而辞职的前任卡梅伦(David Cameron)而上任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终于顶不住内外交困,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门前宣布,自己将于6月7日同时辞去保守党党领和英国首相职务,从而结束了自3月29日英国议会第三次否决保守党脱欧协议提案以来,长达近两个月的悬念。
由于错估民意,本身是“反脱欧派”的卡梅伦轻率发起并提前举行了脱欧公投,希望效仿此前同样由他推动的苏格兰“统独”公投,用公投的权威性一劳永逸地堵住“脱欧派”之口,并巩固保守党的执政地位。不料公投的结果却是“脱欧派”以微弱优势获胜,弄巧成拙的卡梅伦一走了之,同样是“反脱欧派”的梅临危受命,开始了和欧盟漫长的脱欧协议讨价还价过程。
尽管她殚精竭虑,终于在马拉松式谈判后和欧盟达成了在她看来已“不能更好”的脱欧协议,但这份协议却在英国议会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脱欧派”认为协议“拖泥带水”,英国应该快刀斩乱麻,不惜无协议脱欧也要早日了局,对协议啧有烦言;“反脱欧派”则认为根本就不该脱欧,而应该“吃后悔药”重搞一次脱欧公投。这两派尽管立场迥异,却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诡异的共识——跟“脱欧协议”捣乱到底。
正是在这种氛围里,脱欧协议连续3次(1月15日、3月12日和3月29日)在英国议会表决中“闯关”失败,第三次表决前梅首相孤注一掷地喊出“只要协议通过我立即辞职”的承诺(这也是她首次公开喊辞职),却也无济于事。
3次“闯关”失败令保守党内分歧日趋公开化、白热化。党内“脱欧派”干将、前外交大臣约翰逊( Boris Johnson)一如既往“逼宫”,希望逼退梅首相,从而让英国“抛弃幻想,不惜无协议脱欧”;前“党鞭”和国防大臣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则希望通过向媒体直接曝料内阁秘密会议秘闻的方法给梅首相“吃药”,让她早日“下课”,自己好取而代之。
尽管在党内、内阁中部分要员的支持下,梅首相一度渡过难关,并在5月1日把威廉姆森逐出内阁,但执政党内已然军心惶惶。5月23日,“5.26”欧洲议会选举(可能是英国脱欧前最后一次参加的欧洲议会选举)选前最后一次Telegraph polling analysis民调结果出炉,由“脱欧派”干将法拉奇(Nigel Farage)新组建仅一个月的“英国脱欧党”意外获得32%的支持率高居第一,工党和自由党两个“反脱欧”政党分别获得26%和15%的支持率(都较前有一定滑落),列第二和第三位,身为英国执政党的保守党竟只获得9%的支持率,耻辱地列第四位,仅比列第五位的绿党(7%)略高(在另一些口径的民调中保守党支持率甚至比绿党还低,列第五位)。
这一耻辱性结果摧毁了保守党内残存的最后一点共识,和梅首相仅有的一点信心和执政基础,当晚,一贯支持她的议会关系大臣里德森(Andrea Leadsom)宣布辞职,这成了压垮特蕾莎•梅的最后一根稻草——翌日,她正式宣布将辞职,正如老相声《扔靴子》里的情节,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了。
在辞职演讲中,她感谢了“给予自己为英国民众效劳机会”的选民,同时对“未能带领大家完成脱欧程序”表示遗憾。选前她会晤了保守党后座议员领袖布兰登•刘易斯(Brandon Lewis),后者证实将自6月10日开始为期一周的保守党党领提名,由保守党内选出具有下议员资格的新党领,并由这名新党领出任首相、领衔组阁。如不出意外,新首相将在7月中旬夏季议会开始时产生。
目前宣布有意竞逐首相职位的包括现任外交大臣亨特(Jeremy Hunt)和前外交大臣约翰逊,此外“脱欧派”大将、现任环境、食品及乡村事务部长戈夫(Michael Gove)等也可能参与竞逐。
然而“另一只靴子”倘迟迟不能落地,人们就会宛如《扔靴子》中那位苦候第二只靴子落地声而不敢安眠的老人一般,始终惴惴不安,放心不下。
这“另一只靴子”是什么?
首先,谁将成为新首相?
目前民调结果显示,约翰逊遥遥领先,但这个结果似乎并不能作数:诚如英国媒体所分析指出的,历史上英国、尤其英国保守党由党内提名选举首相或党领时,落后的一方往往会“翻盘”:1975年保守党党领最热门人选是希思(Edward Heath),但当选的却是后来的风云人物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90年撒切尔夫人卸任后,党内继任呼声最高的人选是赫塞尔廷(Michael Heseltine),但笑到最后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梅杰(John Major);2005年竞逐保守党党领的大热门是戴维.戴维斯(David Davis),最终胜出的却是“黑马”卡梅伦……值得一提的是,卡梅伦辞职后继任最大热门不是别人,正是约翰逊,但关键时刻盟友戈夫突然自己跳出来参选,结果导致两人双双“翻车”,此次戈夫又跃跃欲试,这让许多人不免担心“故事重演”。
其次,辞职是否能让躁动不已的英国政坛暂时安静下来。
很显然,不能。
议会第二大党工党和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都曾毫不掩饰自己“给脱欧协议添堵”的真实意图,即借此机会迫使保守党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让自己有机会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争取更多议席,从而得以单独或与其它政党联合组阁,结束保守党的执政地位。特蕾莎•梅宣布辞职后,工党党领科尔宾(Jeremy Corbyn)第一时间重申了“提前选举”的诉求,这不仅表明反对党没打算就此停止“添堵”,也表明不论保守党由谁继任首相,都势必在脱欧问题上面对同样的困局。
不仅如此,欧盟也不打算再拖下去了。
当梅首相宣布辞职后,荷兰首相鲁特(Mark Rutte)、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以及西班牙等国的政府发言人等一方面对梅给予了礼仪性的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也强调“不接受重新谈判脱欧协议”、“脱欧进程不能无限期拖延”。很显然,面对没完没了的英国“肥皂剧”,欧盟的耐心已消耗殆尽。
然而被一些分析家视作“实质上的第二次脱欧公投”的前述欧洲议会选举前民调显示,“脱欧派”和“反脱欧派”的势均力敌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脱欧党”高居民调支持率榜首,但“反脱欧”三党却分列民调支持率的2、3、5位,支持“硬脱欧”的人数和支持“不脱欧”者也近乎持平,这意味着不论哪一种选择都势必被一半英国选民支持、另一半反对,而这种二元割裂的状态,通常是持续不确定性的明显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