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雷鼎鸣、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等38名学者发表联署声明,支持“明日大屿”愿景,学者在声明中强调“明日大屿”不但是可负担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投资,甚至可纾缓三隧负荷。他们解释,人工岛带来的财政收入,单计算卖地已可回本,“政府财政绰绰有余”。
参与联署声明的不僅有雷鼎鸣、郑国汉,還有全国人大前代表刘佩琼、珠海学院商学院院长何泺生、团结香港基金顾问王于渐等。
学者声明“不得不站出来”
学者在声明中表示,在“明日大屿”愿景出台以来,社会议论纷纷,出现不少是立场先行及情绪化的口号,甚至流于煽动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因此他们“不得不站出来”,强调“明日大屿”不但是可负担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投资。
(图片下方是未来填海区域。)
学者指出,按发展局的初步估计,人工岛填海的成本每方呎为1300至1500元,但若政府收回新界的棕地或农地以作新市镇发展用途,按政府最新的收购价,每方呎最高达1350元。根据惯常做法,政府还需要为农作物和其他损失多付25%的补贴,即近1700元,可见收回棕地较填海的成本更高。
财政收入确定十分可观
另外,根据政府最新的资料,第一阶段1000公顷的交椅洲填海,将提供4000万平方呎商业楼面,相等中环八成面积, 按每呎楼面地价九千元的保守估计(只是启德地价七成),商业土地收入约3600亿。
(图中红色部分为大交椅洲。)
而两阶段合共1700公顷的填海,最多兴建12万个私人住宅及28万个公营住宅。保守估计每个私人住宅土地收入约四百万,12万个私人住宅的土地收入约4800亿。以上两个项目的卖地收入为8400亿,“还未计算第二阶段喜灵洲填海的商业用地的卖地收入及岛上可创34万个职位计衍生的税收及经济收益,财政收入肯定十分可观”。
因此,学者认为人工岛带来的财政收入,单计算卖地已可回本,还未计算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税收及其他社会效益,又认为以香港政府的财力,应付计划可说是绰绰有余,“就算出现一定超支,也有足够的安全空间,保持香港公共财政的稳健”。综合以上成本效益的考虑,“明日大屿”愿景明显是上佳的选择。
汤家骅:填海可以大幅改善港人生活质素
行会成员、资深大律师汤家骅则在Facebook转贴有关新闻,认同学者的说法,“事实便是事实,口号政治始终改变不了事实”。
不过他也说,有一点学者们未有触及,就是填海可以大幅改善港人平均居住空间和生活质素的可能性,“这些应属于我们的愿景目标,而非不断争拗内耗,如此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
填海是香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香港历史填海情况
填海一直是香港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由于香港山地多平地少,自香港开埠以来,多次进行填海工程。
截至2016年,香港约有7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通过填海取得,占香港已发展土地面积的25%(占全港土地总面积约6%),填海土地容纳了约27%的香港人口和70%的商业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香港填海速度显着放缓。1985年至2000年期间,香港透过填海创造了超过30平方公里土地,每年平均约2平方公里,但2001年至2015年15年间,通过填海所创造的土地只有6.9平方公里,每年平均仅约0.4平方公里。
填海为香港住房、商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土地,对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市民住房看,香港人口集聚的新市镇大多由填海建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先后建设了荃湾、沙田、屯门、大埔、粉岭/上水、元朗、将军澳、天水围和东涌9大新市镇。
目前,九个新市镇的整体人口约347万。其中,有6个新市镇(荃湾、沙田、屯门、大埔、将军澳和东涌)大多在填海土地上兴建。目前,这6个新市镇的人口约为275.2万人。
从商业发展看,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东等商业核心区也大多由填海形成。以香港的商业中心中环为例,先后经历了19世纪末(范围包括西环卑路乍街至金钟道、与德辅道中至干诺道中之间的土地)、1960至1980年代(由上环港澳码头至金钟皇家船坞海岸线向北推,创造出干诺道中以北的土地,成为新时代摩天大厦群的基地)、1990年代(“玫瑰园计划”组成部分,形成建设国际金融中心IFC、港铁香港站、中环码头和新天星码头的一片新填地)三次大规模的填海。
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最高法院、皇后像广场、新港澳码头、信德中心、交易广场、国际金融中心(IFC)、港铁香港站、中环码头、新政府总部大楼、香港会展中心等建筑均是在填海土地上修建。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香港大型基建项目均涉及填海,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譬如以前的启德机场,就是在九龙湾北岸填海建成,从1920年代到90年代又经历多次填海扩建,总填海面积约0.3平方公里。
又如1989年港英政府宣布提出的“玫瑰园计划”,计划以在大屿山赤鱲角兴建新香港国际机场为核心,推进十项核心工程:
1、于赤鱲角兴建全新的香港国际机场;
2、 建设机场快线及东涌线;
3、 建设青屿干线及青马大桥;
4、建造连接机场与市区的北大屿山快速公路;
5、 进行西九龙填海计划工程;
6、 建设西区海底隧道;
7、兴建连接市区及机场的三号干线;
8、兴建西九快速公路;
9、进行中区填海计划第一期工程;
10、 发展东涌新市镇第一期。
整个“玫瑰园计划”工程历时8年,耗资1553亿港元,其中建设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西九龙填海工程,以及中区填海一期工程等均涉及填海,据初步统计,“玫瑰园计划”共填海约16平方公里。
二、“明日大屿”计划填海情况
今年10月10日,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在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提出了“明日大屿愿景”,涵盖香港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的人工岛、大屿山北岸和屯门沿海地带,包括重新规划后的内河码头区和龙谷滩等多个发展区。
其中重点是在大屿山中部海域填海建造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并配套建设连接屯门填海地带、北大屿山、中部水域人工岛和港岛北的主要运输走廊。
通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划兴建26万到40万个住宅单位,满足70万至110万人口的居住需求,其中七成用于公营房屋。填海计划将于短期内启动研究和设计工作,争取2025年展开首阶段填海,预计2032年首阶段住宅单位可入伙。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表示,在中部水域兴建人工岛有助于满足长远的房屋、经济及就业需要,配合香港整体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
“明日大屿”计划的好处
结合林郑月娥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发展计划以及大屿山特殊区位优势,“明日大屿”计划填海对香港发展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为香港解决土地住房问题提供新思路。土地不足、房屋供应短缺是当前香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怨气增大、营商成本高企的重要根源。
目前特区政府觅地建屋面临不少困难,开发棕地、郊野公园、新界农地等土地供应管道社会分歧大、利益纠纷多、开发周期长。
通过政府大规模填海造地,有利于跳出现有土地发展瓶颈和利益格局桎梏,较快获得产权清晰、规模集中的大片土地,并贯彻建设公共房屋等政府意图,尽快解决香港迫切的土地房屋问题。
二是为香港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香港的商业功能在区域上高度集中,不仅推高写字楼、商铺等租金价格,而且密度过高也影响旅游、购物体验,同时商业用地不足、成本高企业还抑制了创新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香港城市要想取得新发展,需要在“增量”上做文章,做大城市规模。“明日大屿”计划通过整体规划,可为香港城市发展提供广阔土地,成为继中区及九龙东后的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并为香港金融、零售、航运、旅游等优势产业和创新创业提供新的发展和腾挪空间,有利于巩固香港“三大中心”地位,建设国际创科中心。
三是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提供新途径。“明日大屿”计划与现有大屿山发展计划相融合,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和机场三跑道的加速建设,这一区域将成为香港通往世界和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双门户”。
未来香港可充分发挥大屿山区域的特殊优势,与珠三角西部地区协同做好商贸物流、科创、旅游等产业布局,并加强住房、养老等民生合作,将有助于更加紧密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建设融合发展的共同家园。